白露的史實典故史什麼

2021-05-19 19:30:33 字數 1478 閱讀 5142

1樓:玖顏

在二十四節氣裡,穀雨、清明、白露、大雪、小寒、大寒和立春等都是令人喜愛的。白露在每年9月7日前後來臨,指地面水氣凝結為露,稱白露。據《時訓解》記:

「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群鳥羞(護羽)」。又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為「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田地裡,長長的秋草倒伏在路上,像枯白的頭髮,被密密的露水潤著,而每一根草葉上,都含著清涼的珍珠,在已呈現出枯敗氣象的草上,濛濛一片。最早出門的人,還可看到自己踩過草地的足印。

感覺:白露身不露

白露期間,氣溫變化較為明顯,民間有「一層秋雨,一層涼」的說法。《黃帝內經》指出:這時「寒風曉暮,蒸熱相薄,草木凝煙,溼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

」因為天氣乾燥,氣候涼爽,早晚外出應宜暖其服。正如俗話所說:「白露身不露。

」對於人們的健身養生來說,秋氣應肺,此刻氣候乾燥,燥氣可耗傷肺陰,故會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乾燥等症狀。古人有「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的說法,這些都是秋天進補的經驗之談。

感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但總的來說,白露時節,天氣還是讓人備感秋高氣爽的。南朝宋時的詩人湯惠休《秋思引》中就有「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的句子。而在唐詩中寫白露最為有名的當數杜甫。

他有一首作於秦州的《月夜憶舍弟》,全詩云:「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大意是:

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身處邊地,月夜只聞戍鼓雁聲,只見路斷行人,到處是一派冷落寂寥的悲涼景象。白露之夜,抬頭望月,思念故鄉親人的情感更加強烈起來。

弟兄幾個離散東西,天各一方,想到幾個弟弟正在戰亂之地,顛沛失所,生死茫茫,平常寄信問訊尚且經常收不到,況且現在兵荒馬亂之時,更是不可指望,於是懷念憂慮之情越發深重了。

元末「吳中四傑」之一的高啟,明太祖洪武年間曾做過翰林院國史編修,參與寫作《元史》,後又授官戶部侍郎,他卻以「年少不敢負重任」辭絕。皇家賜其**以還鄉。他到家後寫了一首《始歸田園》:

「白露蕪草木,荒園掩窮秋。歸來一芟理,始覺吾席幽。高柳蔭巷疏,清川映門流。

落日望禾黍,離離滿西疇。乍歸意自欣,策杖頻覽遊。名宦誠足貴,猥承懼愆尤。

早退非引年,皇恩未能酬。相逢勿稱隱,不是東陵侯。」詩的前半部分作者描寫了自己在白露時節歸家時看到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

後半部分則反思認為自己辭官歸田不是不愛富貴,也不是為了清靜延年,而是害怕自己身居高位能力不夠而延誤國事,是自願歸去的。

自願歸去的還有張翰,他是西晉名士,秋天來時起了「蓴鱸之思」,「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他因思念家鄉的葵白、蓴菜和鱸魚燴而辭官歸去,逃脫了從政的危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在新近熱播的韓國歷史劇《大長今》中,有一首名為《希望》的主題歌,也唱盡了秋風起白露生時人們的感念,茲錄於後,與君共悟:「看天空飄的雲還有夢,看生命回家路程漫漫,看明天的歲月越走越遠,遠方的回憶你的微笑……看天空飛的鳥還有夢,看清風向白露吹散大霧,看冬天悲的雪越來越遠,昨天的曾經的我的微笑……」

請用史實說明為什麼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一部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 1840年 到新中國成立 1949年 為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 落後捱打的屈辱史 為什麼說中國近現代史即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被列強侵略蠶食,簽訂屈辱的條款,這都是我國歷史上幾乎沒有過的,中國人民抗爭起來尋找國家富強道路,並一次次流血,最...

白露後種什麼蔬菜白露後能種的蔬菜有哪些

白露後可種菠菜,香菜,油麥,小油菜,等希望幫到你。白露節氣在9月7日 9日之間。白露節氣降雨漸少,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蔬菜作物的生長。要抓住有利時機,種好管好田間露地和秋冬茬設施蔬菜,還要做好越冬茬保護地蔬菜育苗工作。白露種什麼菜 1 白露種什麼菜 青江菜 青江菜,根據梗色可再分...

兔死狗烹是什麼典故,「兔死狗烹」的典故

兔死狗烹 t s g u p ng 基本釋義 烹 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出 處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兔死狗烹 的典故?此話出於范蠡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因此他從商了,張良也如此,但韓信就不懂這個道理死於呂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