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大區別的。古代每個字的發音都有很大出入。而且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聲,現代沒有入聲了,古代的入聲字都分派到平上去裡面形成了現在的四聲。
其實現代的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漢語的元素,目前廣東話比較接近古代發音。
2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不一樣,古代人說話的方式,可以聽聽客家人說話,客家話中還留存許多古語
3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看看中國的方言,太多啊
4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問題很專業,還是找一些專業的書籍參考。
古代中國說話和現代人說話一個口音嗎?
5樓:w離人夢
不是一個口音。
古代發音與現代普通話相差很大。所謂的「十里不同音」,翻過一座山可能彼此說話都無法聽懂。古代沒有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大家都是各講各地方言,口音各異,各種溝通交流的不便。
舉例說明:
一、聲調不同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多了平聲,少了「入」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中的「上、去、入」是不能與現代漢語中的「上、去」相當的。
古漢語的四聲,也是不能與現代漢語的四聲相當的。以「入聲」為例。古漢語中有入聲,但現代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古代的入聲字都轉化到平、上、去聲中去了。
如「鴨」字,古代是入聲,現代普通話裡是陰平;又如「發」字,古代是入聲,而現代是陰平。
二、聲母,韻母不同
其實古漢語的聲母、韻母都和現在的普通話都有很大差別。如今粵語、客家話裡的發音,還有韓國話中一些漢語詞的發音,就會對唐宋時期的漢語有個大概的認識。
據說粵語有9個聲調,客家話有8個。所以古漢語裡的「四聲」恐怕比普通話的四聲要複雜。
至於秦漢時期乃至先秦時期的漢語,差別就更大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不一樣。。。
古代每個字的發音都有很大出入。而且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聲,現代沒有入聲了,古代的入聲字都分派到平上去裡面形成了現在的四聲。
其實現代的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漢語的元素。廣東話比較接近古代發音。
7樓:周宗躍
漢以前就不清楚了,漢晉應該接近現在的客家話
隋唐應該接近贛州話
宋應該接近吳方言
元以後基本沒問題,看元末的**,裡面的白話就是平時老百姓的話。發音接近現在的河南。
清就與現在基本一樣了。
即使是現在不同地區方言也不能直接聽懂。
歷史上漢族有過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高潮。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結束後,由於東漢末到三國時期長期混戰,人口銳減。在北方有大批少數民族進入內地定居,其數量,約佔當時北方人口的20%。
由於腐朽的西晉王朝的殘酷統治,加之「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嚴重內亂,北方少數民族推翻西晉王朝,前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而同時,北方漢人大批南下避難,將江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徹底同化,隨後南北朝對峙。北方鮮卑族建立的北朝積極漢化。到隋朝,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基本漢化完畢。
被稱為「五胡亂華」。
隋唐兩朝,是一個開放,進取的朝代,對外交流廣闊,更多的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經商,定居,甚至參軍從政,被稱為「蕃將」。如,安祿山,史思明是氐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導致盛唐走向衰弱,由於北方遭到嚴重破壞,大批漢人南下到未遭破壞的南方,將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幾乎漢化完畢。
中國從此不但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經濟中心也由北方轉移到江南。
接下來的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動亂的時期,漢族繼續南下,大量進入珠江三角洲,歷史上一直漢化程度比較低的兩廣,也開始快速漢化。這個時期是第二次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高潮。
第三次是宋遼金元時期,也就是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對北方的持續入侵。其中,遼朝的時間較短,只控制河北北部。而金朝則統治淮河-秦嶺以北整個北方長達兩百多年。
其中蒙古的野蠻入侵更加導致北方人口銳減,更多的漢化或者部分漢化的女真,契丹和蒙古人進入北方。而更多的漢族則湧向南方,將珠江三角洲徹底漢化。元朝滅亡後,大批滯留中原的蒙古人逐漸被漢化。
隨後明清兩代仍然有部分或者區域性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比如四川和廣西的苗瑤民起義失敗後遭明軍**,加速了當地漢化過程。明末四川混戰以及清初「三藩之亂」,人口銳減,導致「湖廣填四川」的發生,導致西南人口構成的大規模變動。最後是清代完成的「改土歸流」,也就是將少數民族世襲的土司撤銷,改為設定州府,任用漢人**。
更是加速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漢化。
由今天漢族的形成過程和人口遷移可以得出,在古代發生如此空前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必然會導致古漢語語音發生極大的變化。而方言形成,也與人口變動有關。古漢語並不是一個孤立,靜止不變的事物,而是不斷變化的。
學術界早有共識:「漢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宋音,宋音不同明清」。比如現代漢語中的「哥」字,原屬阿爾泰語系的詞彙,並非漢藏語系詞彙。
在上古時期的漢語中並不存在,都是說「兄」。「哥」字,很明顯是由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鮮卑,氐等少數民族融合帶進來的。而我國漢民族內部有一個特殊人群「疍家人」,分佈地域非常廣,從浙江直到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基本上都是船戶。
但是他們儘管分佈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卻使用一種統一的,僅有細微口音差異的「疍家話」。由此可見,疍家人,肯定具有某種共同**。查閱史籍,果然有相關記載:
「。。。平吳,其不服司馬氏者,嘯聚海上,號曰疍家」。疍家人的祖先,便是原東吳不服西晉統治的遺民。
那麼疍家方言,自然保留了更多東吳時期的特徵。
另外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分佈極為廣闊,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都有聚居地。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那麼客家人肯定也有共同**。經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客家人是中唐之後南遷,一種認為是宋代南遷。
每次發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盤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則安定得多,一批漢族到達,帶來當時的漢語發音。然後第二批漢族南遷,因為這批漢族已經是民族融合後的新漢族,又帶來了當時的,已經不同於前批漢族所說的漢語的新語音,之後再來第三批,第四批漢族。
南方方言,籠統的說,可以說是具有各個不同時期古漢語的特徵。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南方漢族也在不斷的融入當地少數民族,儘管這些少數民族居於弱勢地位,但是其語音仍然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地漢族的語言,在加上多次遷移,層層重疊融合。與當時古漢語的音韻早已有了差別。因此,現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只不過是南方方言的音韻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漢語的特徵,而元代開始,北方方言的概念開始出現,到了明清,現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漸佔了漢族使用人口大多數。
南方方言絕不等同古漢語,也不等同於某一時期具體的漢語發音。只能說「近似於某時期的古漢語的音系」。
8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準音。
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知識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建康話為主。
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於接近建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當時的揚州話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另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著《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
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
明代的時候,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
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白話為主要代表。吳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
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
和官方「普通話」京白相對而言,蘇州白話在當時社會地位相當於民間的「普通話」。當時越南劇、崑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標準音,甚至一開始的京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清代一開始,仍然以南京官話為正統。雍正年間(2023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由於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了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初期,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時期得到當時**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2023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
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援國音和支援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江浙派為主,雖然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是也有人後來說,這個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實際上是以江浙吳語為基礎音的國語。
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但是也有人表示,支援京音的一派也有把自己方言的語音加入京音的。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佈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後來,202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2023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教育部公佈,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2023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2023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2023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現代人如何化解戰爭的,如果古人和現代人用冷兵器戰爭誰會贏?
戰爭很難化解,大家都是很有默契,不會有大規模的戰爭,因為一旦打仗就是大的戰鬥而只有可能是小規模的摩擦,所以大家都只會用其他辦法而不選擇戰爭 1.軍齡不滿8年或幹齡不滿3年的軍隊幹部原則上不得退出現役,確需退出現役的安排復員,幹齡滿3年或軍齡在8年以上16年以下 不含16年 的軍隊幹部需退出現役的原則...
現代人會把錢藏在各個隱蔽的地方,古人是如何藏錢的
老祖宗愛存錢的習慣那是由來已久。錢莊出現後,愛存錢的這個愛好就有了著落。問題是,沒有錢莊的時候呢,古代人那些又沉又佔地方的金子銀子銅錢該往哪兒藏呢?方法一 埋地下。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簡單的存錢方法。古人喜歡挖坑,好的壞的全埋地下,習慣了。優勢 盜賊定位有較高困難。除非你豎個牌子,上書 某某埋寶於此。...
現代人比遠古人智商高的原因是什么
五百萬年,第一個人科動物南方古猿在西非的塔翁地區被發現,從此就開始了進化之路。從類人猿到原始人 智人再到現代人類,人的大腦也變得越來越發達,從而在地球創造出瞭如此多的燦爛華麗的文明,這實在是一項史詩性的壯舉。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開始遠古人的智商相比現代人會如此之低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