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後,人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主要依靠採集植物、捕殺動物而生存。大約在1萬年前,隨著原始部落的壯大,父系社會代替了母系社會,人類開始了栽培植物、馴養動物,農業開始出現。據歷史考證,人類首先栽培的植物型別主要是穀類作物,以及一些小豆類和根莖類作物,大部分屬於當今糧食作物的範疇。
也正是這些最原始、最基本的作物促使了農業的起源和農耕文明的出現,同時保證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地球上大約有1萬~8萬可食用的植物種,而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至少利用了3000餘種用作食物的植物種。然而,只有150種左右是大面積栽培的,目前29種佔了世界農業生產的90%,而7種穀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麥、穀子、黑麥及小黑麥)提供了人類生活來自植物總量的52%;3種根莖作物(木薯、馬鈴薯、甘薯)、7種豆類(大豆、豌豆、鷹嘴豆、蠶豆、菜豆、豇豆、木豆)又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植物熱量的1/6以上;其餘12種作物是屬於經濟作物與園藝作物(邵斌斌,1991)。由此可以看出,糧食作物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和巨大作用。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耕文明的程序,糧食作物種植及產量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口也隨之迅速增加。誠然,自然災害、戰爭、瘟疫……會使人類大幅度減少,但導致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則是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增產,這是無可置疑的。因此從世界人口曲線可以看出糧食增長的幅度。
人類經歷幾百萬年的採集生存和1萬年的農耕文明,到17世紀中葉,世界總人口緩慢地上升為5億左右。此後,由於進入近代社會,伴隨工業文明出現,在農業科技推動下,農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產量開始大幅度攀升,從而引起人口急劇增加。世界人口(陳海巨集,1992)從2023年的5億人左右,經歷了150年,到2023年翻一番,達到10億左右;再經過130餘年,至2023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0億;此後只經過了40年,到2023年又翻了一番,達到40億,2023年世界人口將升至65億。
同期糧食生產在350餘年時間內也翻了3~4番,從而支撐人口急劇增長的需求。當然因此帶來的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糧食增長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否認的。
起源於我國的農作物 5
2樓:81翀翊
中國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於中國的農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蕎麥;豆類有大豆、毛黃豆;蔬菜有白菜、蘿蔔;果樹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現今許多的農作物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中經過不斷的栽培而成的。根據現在考古的發現,我國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種植了粟、稻。
粟:現在我們稱之為穀子,脫殼後叫小米。是由一種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
粟耐旱能力強,自生能力也很強,是黃河流域黃土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在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炭化了的粟粒和粟殼。說明距今
五、六千年前粟已經在我國北方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稻:一般稱作水稻,是從野生的稻經過人工栽培而成。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由稻穀、稻殼、稻杆、稻葉的混合堆積,平均厚度約
四、五十釐米。這是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
在江淮、江漢地區,太湖和雲南滇池周圍,廣東劍門、海門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秈稻、粳稻粒。說明那個時期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
麻:其籽可食,是我國古代"五穀"之一。但是,麻在我國主要是用其纖維來紡線織布。
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保留有麻布的痕跡,說明我國種植麻的歷史也很悠久。到了商、周時期,我國的農作物的品種開始明顯增加,糧食作物主要有:粟、稻、稷(俗稱糜子)、麥、菽(大豆)等,基本上具備了後世的主要糧食作物。
高粱:其生長不擇地,耐乾旱,它的秸杆很高,可以做燃柴,也可以作為農村的建築材料和製造工具的原料,高粱米還可以釀酒。因此也很早在我國北方地區種植。
在山西萬全荊村、河南鄭州大河莊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高粱的痕跡。在河北石家莊市莊村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兩堆高粱(已經炭化)。
3樓:匿名使用者
農業起源與早期發展
農業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人類開始擺脫完全依賴自然界的野生食物資源維持生命的被動局面。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出現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農業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主要包括農作物起源的環境背景、從野生到栽培的變化過程和原因,還應包括一些原產於其他國家,後來傳入我國的農作物在我國古代的發展,也許還應包括因這一變化所帶來的其他相關方面(如耕作技術、生產組織)的發展變化。
我國新石器時代主要的農作物有北方地區的粟和黍,南方地區的稻,它們都有可能起源於我國境內。至於北方地區的另一主要農作物——麥,則有可能起源於西亞。
關於粟和黍被開始栽培的時間,迄今尚無定論。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和河南裴裡崗遺址都出土了數量不等的粟,其年代在距今2023年左右。磁山遺址窖穴中出土粟的數量多得驚人,據估計可以噸計,表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超越了初始階段。
我國粟的栽培起始年代當在距今2023年前。
關於粟和黍的起源地,一般認為它們起源於我國的華北地區。至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史前農業,則是由華北地區傳入的。傳入的時間多認為是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趙寶溝文化時期,在此前的東北地區興隆窪文化時期,還沒有出現農業,當時的人們是以採集和狩獵為生。
然而,新的考古發現使這一傳統認識面臨挑戰。
中國在古代主要農作物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大約在距今12023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誌是稻穀和陶器的出現。
古人使用石器工具從事簡單活動的農業。系由採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特徵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採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
擴充套件資料
農作物栽培的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2023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2023年;在中美洲和祕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023年。
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
從公元前2023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5樓:戒為良藥
1、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
隨著稻米在中國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乾旱的黃土高原向溼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
轉漕東南之粟。這裡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2、大麥和小麥
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是否是從中亞傳入,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雙麥的大規模種植和加工技術和中亞有一定的聯絡。所以,大麥和小麥直到漢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種植。
麥的優勢在於它與粟和黍的生長週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提供救命口糧。漢代生產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種麥必須的灌溉和磨粉難題,這就是的小麥的種植迅速鋪開。不過在漢朝麵食依舊只是豪門專享,普通人只能以脫殼後的大麥煮熟而成的麥飯為食。
3、大豆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裡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
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荀子》裡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4、粟粟是中國人第一種馴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種即為中國地區廣泛分佈的狗尾草。今天有些史書裡將粟和黍並列。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粟的種子帶有一層硬殼,脫殼之後稱作小米,而黍的種子煮熟後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稱為黃米。
因為粟有一層硬殼保護,所以能夠長期儲存,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中國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元朝《農書》記載:五穀之中,唯粟耐陳。
粟的硬殼可以防黴變蟲蛀和腐敗,有利於長年儲藏。今天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會發現先秦乃至石器時代所儲存的粟。
5、芋頭
薯和芋等植物的塊根,在今天只是作為蔬菜食用。但它們的確是中國最早的主食,沒有之一。在中國先民成功馴化狗尾草為粟、成功馴化野生稻穀之前,就已經學會了種植塊根類植物作為主食食用了。
近代的臺灣原住民,在沒有接觸漢人以前,就以種植芋頭為生。
大者有七八斤重,食用的時候將芋頭埋入灰燼裡煨熟,然後聚集全社分而食之。在中國各地還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裡,依靠塊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屢見不鮮。塊根類植物作為農作物好處很多,如種植簡單,烹製方便,含有較多的澱粉可以提供能量等。
缺點則是中國本土的塊根植物含水較多,儲存困難。
中國象形文字起源於什麼時期,象形文字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的象形文字就是甲骨文,起源於原始時期。甲骨文是商朝 約公元前17世紀 公元前11世紀 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 契文 甲骨卜辭 殷墟文字或 龜甲獸骨文 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
京劇起源於什麼時候京劇起源於哪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 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 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 三慶班 隨後來京的又有 四喜 和春 春臺 諸班,合稱 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
中國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中國的春節是起源於什麼時候??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 節。原始社會。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 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