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談談詩歌蒹葭的形式特點是什麼

2021-05-23 12:32:24 字數 5506 閱讀 3756

1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4、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從之,宛在/水**。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想象與淑女在一起的歡快、愉悅,升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調。)

⑴、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

⑵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蒹葭這首詩在結構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2樓:可愛的康康哥

蒹葭這首詩在結構形式上的特點是重章疊句。這種重複可以說結構完全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兩個字,這樣寫可以達到一唱三嘆,反覆吟詠以達到充分抒懷的功效。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作者無名氏。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全詩(節選)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譯文如下: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3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這首詩在結構形式上的特點:重章疊句

蒹葭1,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作品的語言藝術特徵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名詞和動詞的豐富多彩和具象化.《詩經》中的詞語豐富多彩,使用的單字近三千個,構成了眾多的詞彙,表述了極為豐富的生活知識.

《詩經》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徵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個單音詞為主的時代,在表達同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時,還沒有形成以抽象類概念為主構造複合詞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單音詞來表示不同的個體.例如《詩經》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詞「馬」,卻運用了三十多個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詞.

如「鴇」指毛色黑白相間的馬,「黃」指毛色黃白相間的馬;「駱」指白毛黑鬣的馬等.這些具象化名詞的產生一方面說明周人對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駕馭和使用語言的非凡能力.《詩經》中的動詞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徵,如其中描寫手的動作的動詞就有五十多個,這說明了人們對人類動作的細心觀察以及創造語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詩經》中這一類形容詞數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遲遲、習習、霏霏、依依、皎皎等,雙聲如參差、踟躇、黽勉等,疊韻如輾轉、窈窕、逍遙、沃若等.其中重言詞又是最多的,這正是因為《詩經》時代單音詞佔多數,人們還不能大量創作複合詞,便只能依靠這種形式來增強抒情描寫的效果,並使詩歌的節奏整齊.

3、 二節拍的節奏韻律和語言的**美.《詩經》的主體是二節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

節奏韻律規範.《詩經》最常用的押韻方式就是在偶數句中隔句押韻,《詩經》的押韻形式為後世詩歌的韻律形式奠定了基礎.雙聲、疊韻、重言詞的使用和規範的押韻,使《詩經》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性和節奏感.

4、 重章復沓的章法.《詩經》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徵就是重章復唱,也就是一首詩由若干

章構成,章與章之間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的變換少數字詞,反覆詠唱.重章復唱的形式,又稱為疊詠體,是民歌中常用的樣式,這一方面因為民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單純而深摯的,只有重要的反覆詠唱才能充分抒情達意;另一方面是因為民歌是口頭傳唱的,這種形式便於記憶和傳誦.重章復唱的形式影響了《詩經》的語言.

首先它使《詩經》中形成了一些套語,這些套語不僅方便了記憶,而且也是語言運用的一種技巧和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重章復唱的形式還影響了《詩經》的遣詞造句.因為套語有相對固定的形式,不能隨意改變,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詞進行錘鍊,靠中心詞語的變換來敘事狀物、寫景抒情,從而取得突出的表達效果.

如《芣苢》中變換了六個動詞,藉此造成動作描寫的連貫、畫面的流動、情感的加深,可謂言簡意深.

蒹葭和關雎在形式上和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5樓:曉龍修理

《蒹葭》和《關雎》都是以詩歌的形式敘述的。

都是詠物言志三法案——「賦、比、興」之一的「興」,即從一個看似與主題無關的事物入手,引出心聲,抒洩胸臆。

都是採用重章疊唱的手法,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文章簡介:

《關雎》出自《詩經·國風·周南》,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是《詩經》的首篇,又為十五國風第一篇。詩中許多句子都蘊含著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傳頌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讚揚她的「美狀」,又讚揚她的「美心」,可說是前後呼應,相輔相成。

《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蒹葭》寫作背景:

《蒹葭》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

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

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關雎》寫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南》大多數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關雎》是有關愛情的詩篇。

《蒹葭》文章賞析: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儲存在《秦風》裡的十首詩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悽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關雎》文章賞析:

《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6樓:愛是地獄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可以說是一首愛情詩。著重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蒹葭》是《詩經》「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

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

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蒹葭這首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

7樓:簫灑舞劍

景物特點是清秋蕭瑟.

用了這些景物起興,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情感.

全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境優美.

蒹葭的意象是什麼?

8樓:檀香透窗櫺

蒹葭是《詩經》中很重要的一種花草意象。根據顧棟高在《毛詩類釋》中的統計,《詩經》中涉及的植物達一百七十多種,在這些植物意象中,花草類意象是最突出的。

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都長在水邊。其中「葭」指的是初生的蘆葦。與「葭」有關的詞語有「蒹葭之思」,指的是戀人之間的思念。

還有「葭葭之親」,「葭莩之戚」,指的都是關係疏遠的親戚。葭莩是蘆葦莖中那一層輕薄的膜,以此比喻關係疏遠淺薄。

擴充套件資料

本詩分別以蒹葭的「蒼蒼」「悽悽」「采采」起興,點明瞭時間的更替,同時引出了「伊人」「宛在水**」「宛在水中坻」和「宛在水中沚」的變化。

為了追求意中人,主人公有時候逆流而上,有時候又順流而下,無論道路如何難走,依舊執著追尋,但是意中人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重章疊句是《詩經》在形式上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蒹葭》全篇總共有三章,一章四句,總共十二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

如將「蒼蒼」改為「悽悽」和「采采」,將「方」改成「湄」「涘」,把「長」改為「躋」和「右」等,起到了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表現了詩中情感的曲折綿長。

詩中描寫的是秋天,這個時候,蘆葦已經長得很茂盛了,蘆花也開了,但是不是鮮豔的花朵,而是一縷一縷,有著朦朦朧朧的詩意,就像始終觸及不到的「伊人」,帶著超凡脫俗的雅緻。

《詩經蒹葭》的全文是什麼《詩經秦風蒹葭》原文是什麼?

蒹 葭 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悽悽,白露未 日希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 si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zhi 注 釋 這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

蒹葭賞析這首詩歌章內容是相同的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 反覆吟詠 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 白露為霜 到 白露未晞 再到 白露未已 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 從 在水一方 到 在水之湄 再到 在水之涘 從 宛在水 到 宛在水中坻 再到 宛在水中沚 這是地...

詩經《蒹葭》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情?寫景和抒情有什麼相似相通之處

蒹葭 是荻葦 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 白露茫茫 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 深秋清晨 秋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 可望難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