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對中華民族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2021-05-22 05:17:42 字數 4822 閱讀 8843

1樓:中地數媒

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結晶。它的建成,對於防範匈奴,保衛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幾千年來,它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兒女的驕傲。

請問長城對中華民族來說有何積極意義或消極意義?

2樓:藍色之音

當二十世紀開始的時候, 中國是那樣貧窮, 衰敗,任人擺佈,彷彿已奄奄一息,瀕臨滅亡的邊緣。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華民族看成"劣等民族" 。「救亡"成為千千萬萬有愛國心的中國人苦心焦慮關注的中心問題。

到這個世紀快要結束時,中華民族已經站立起來,邁開大步前進,過上小康的生活,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中國已成為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敬的國家。佔世界人口將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在一百年時間裡,經歷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確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回顧二十世紀中華民族奮起的歷程,有幾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一、關於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問題

在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振興中華;一直是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怎樣看待這種現象?這涉及怎樣看待民族問題,怎樣看待民族主義思潮。西方學者中有一種看法,認為在整個世界越來越連成一片、多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日益加強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主義似乎已失去它曾有過的積極意義,而成為一種逆時代潮流而動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壞性的消極現象。

這種看法,很難說是客觀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歷史地形成的,而且將在今後長時期內繼續存在。當某一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域或同一個環境中,就會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經濟和文化聯絡,形成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態、風俗習尚以至共同的語言文字,由此便會產生一種相互的認同感,產生一種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製造和隨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強,世界越來越變得不可分割,這是事實。但各民族仍保持著各自的特性和差異,各民族之間在利益上也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衝突。這也是事實。

當某個或某幾個自命優越的民族從自身的狹隘私利出發,在「一體化』之類的名義下 對其他民族實行控制、壓迫和掠奪時,這種矛盾和衝突甚至會發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那些被壓迫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反抗的鬥爭無疑是正義的。只有各民族之間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關係,才能真正和睦相處,充分發揮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顯著特點。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但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程序中,特別是幾千年來經濟、政治、文化的密切聯絡和相互影響下,又逐步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中華民族。

到了近代,隨著主要來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個中華民族都感到自己已瀕臨亡國滅種的險惡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運,更強化了中華民族那種內在的凝聚力。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提出 振興中華」的目標,嚴**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國國內哪一個民族的要求,而是表達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這以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極端殘暴野蠻、肆無忌憚的侵略活動,更把中華民族一步步逼向絕境。這就毫不奇怪,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無論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藏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不分彼此地凝為一個整體,用自己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去抵抗外來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義思潮是有兩重性的;如果把某一個民族的利益、意志和價值尺度強加到其他民族頭上,對其他民族進行侵略和壓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間的種族成見和仇殺,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它都是反動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相反,如果是激勵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外來侵略,愛國救亡,對其他民族採取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壓迫別人,它就是正義的,進步的。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主流屬於哪一種?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歷來主張民族平等。他認為世界各民族應當是平等的,國內各民族也應當是平等的。

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明確宣言:自己不僅是國際主義者,而且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對國內的民族政策,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各民族團結的行為;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新中國成立後,在對外關係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新中國對處理國際範圍內各民族之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準則。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民族平等的原則。

二、關於革命和建設的問題

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夢想。可是,在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中國人一直在進行革命鬥爭,集中力量先解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問題。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走入了 誤區」?

無數先烈為革命所作出的犧牲是不是多餘的?當然不是。

中國的現代化走過的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一般說來,人們最初總是希望能在現有社會秩序下從事建設,或進行溫和的改革。這樣做,不但犧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

孫中山、***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卻迫使他們走上了另一條路。決定他們投身革命的,是由於中國當時的****和社會矛盾實在太尖銳了,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中國的舊勢力又那樣強大,頑固地拒絕一切根本變革。和平建設和通過溫和的改革來改變中國的面貌是無法做到的。客觀局勢不容許人們長期等待下去。

國人民已經忍無可忍,而又沒有其他出路可供選擇,這才迫使他們不能不下定決心,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出於一時的感情衝動,而是經過嚴肅的理性思考和反覆的比較後作出的抉擇。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國一直處在熱氣騰騰的革命大**中,這不可能是哪一個人想怎樣做就可以怎樣做的,只能是客觀環境的產物。

當然誰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要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觀條件已經成熟,革命在很短時間內對阻礙社會發展的舊事物所起的掃蕩作用,是平時多少年也無法同它相比擬的,而且要徹底得多,從而為以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闢了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就是一個證明。

即便處在大革命的形勢下,革命同建設與溫和改革之間的關係仍然是微妙的。它們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而在某種意義上又相互補充。在舊中國,只要是在實現現代化和社會進步這個目標下,許多「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政治改良」等主張,儘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改造中國的問題,仍然在某些方面起過有益的作用。

凡是在這些方面做過一些切實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暴力革命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從根本上改造舊有的社會秩序,都能夠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歷史上發揮積極的作用。只有當舊的社會制度已經衰竭到沒有力量調節自身內部的矛盾、沒有發展餘地的時候,只有當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時候,一句話,只有當社會大變革的內在條件已經足夠成熟的時候,暴力才能成為新社會誕生的助生婆。沒有這種客觀條件,任何人都無法隨心所欲地單憑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來實現他所主觀設想的目標。

人們要正確地認識這一點,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會大革命總是在追求完美社會的強烈要求的推動下進行的。這種追求有時在感情上達到狂熱的地步。

革命的勝利更給了人們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彷彿原先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決一切問題,彷彿一切都能以革命勝利時期同樣的速度在短期內得到實現。他們往往忽略了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時期同和平建設時期兩者之間的巨大區別。當客觀歷史已經從前一階段轉人後一階段時,人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常常在許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階段,習慣於以前一階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辦法去處理後一階段面對的新問題。

這是一種脫離客觀實際而不自覺的狀態。五十年代後期要求「大躍進」和隨後提出的「階級鬥爭為綱」等嚴重失誤,多少都同這種歷史背景有關。

推倒一座舊的建築有時能夠在短期內完成,可是在這塊廢墟上清理地基,建設一座新的大廈卻必須持久地循序漸進。新社會制度內部肯定存在種種缺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會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現象,使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為必不可少。這種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革命,但它同以暴力為手段、以根本改變原有制度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艱苦跋涉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正確理解這個過程中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離開「探索」這個重要特點,許多事情便很難講清楚。

為什麼這種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於:二十世紀的中國正處在空前激烈的大變動中;中國又是一個和任何西方國家不同的東方農業大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各地發展極不平衡。

在這樣一個國家裡,無論是發動革命還是進行建設,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新問題a這些新問題,在書本上和別國經驗中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只能依靠中國人自己,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從成功和失敗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摸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事前把什麼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許多事只能是看準一個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闖,在闖的中間作種種嘗試。其中,難免會有風險,會有曲折。

有時,人的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再加上不那麼謙虛謹慎,還會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曾經遭受過兩次大的失敗,幾乎使革命瀕臨絕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敗,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犯過兩次嚴重錯誤,一次是因為急於求成、超越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違背客觀經濟發展規律而發動的「大躍進」,另一次是在「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指導下造成的「*****」十年浩劫,這些教訓都是十分慘痛的。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智慧的、充滿強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科學理論指導和優良傳統、同中國人民建立起血肉聯絡的政黨。

這個黨的素質和基礎是好的。無論怎樣艱難困苦的客觀環境,無論多麼巨大的外來壓力,無論自己一時犯過多麼嚴重的錯誤,遭受多麼巨大的挫折,都沒有把它壓垮。它不但總是能在失敗和挫折中挺過來,並且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糾正錯誤,從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子來。

這也是一部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所反覆證明的。

這樣講,自然不是原諒我們過去所犯過的那些錯誤,只是說對事情需要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采取分析的態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真正從中汲取教訓。以往的教訓告訴我們:不管什麼原因,即便是出於好心,只要主觀不符合客觀,只要違背了客觀規律,同樣都要受到懲罰,甚至是嚴重的懲罰。

人們總是通過實際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對客觀事物達到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吃一塹」應該「長一智」。過去的沉痛教訓,是一筆反面的精神財富,無論如何不應該忘卻

為什麼說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長城的外形像條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建築工程,也是我國四大文化遺產之一,還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奇蹟,是中華民族古代燦爛文化的結晶,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萬里長城有什麼作用,萬里長城的作用有什麼

中國長城 真的有作用嗎?西方學者表示 長城害慘了歐洲!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現代中國海爾電器 貝雅詩頓化妝品 聯想電腦 茅臺酒一樣成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 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 20,當時沒有任何機...

中國的萬里長城有多長,中國萬里長城實際有多少公里??

我們今天見到的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經過寧夏,峽西,內蒙古,山西,北京,東至河北山海關,綿延13400裡,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據說在月球上唯一可以看到的地球建築物便是萬里長城。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