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起初,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便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說法.
後來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大地在大範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
再後來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2023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隊,環繞地球航行一週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為6356千米,兩者相差為2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人們認識到地球是個近似圓形的球體。
2樓:xiaoqian小欠
人類對地球認識的全過程
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3樓:龍捲風
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趣談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
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終於發現,有一些客觀現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樸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於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
這就產生了「渾天說」。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
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公元前3世紀,球形大地的觀念就已經產生,但這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人們對此並沒形成共識。直到2023年~2023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進一步證實地球確實是個球體。從此,人們才一把我們居住的「大地」稱為「地球」。
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是人類最終證實地球是個大圓球的里程碑。當時西班牙國王送給航海家們一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然而又不被人們真正認識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上面刻著一行寓意深刻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
大地是圓球形狀,到了16世紀,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了。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並沒有終止。地球是個怎樣的球體呢,是渾圓體還是橢圓體,是扁球體還是長球體,是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於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從這個理論出發,提出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樣的扁球體。也就是說地球的半徑隨緯度的增加而變短,赤道的半徑最長,極半徑最短。
法國天文學家裡希爾在南美洲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擺鐘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擺動的,在法國巴黎和在南美洲擺動的週期不同。他認為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並進而說明地面重力變化的情況。他的推測與牛頓的理論完全吻合,裡希爾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結論。
可是當時的巴黎科學院的權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會有變化的客觀事實。在地球形狀上,反對牛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巴黎科學院所屬的巴黎天文臺第一任臺長卡西尼父子。他們曾對從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爾刻之間的子午線進行過很不精確的弧度測量。
他們的測量結果與裡希爾的結論完全相反。因而伏爾泰在文章裡說:「關於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個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象成一個西瓜。
」到了18世紀30年代,關於地扁和地長的爭論更加激化。法國巴黎科學院分為兩派,擁護牛頓在理論上確定的扁球學說的人,在科學院內形成了強大的力量。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個遠征隊,再一次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
一個隊到北緯66度的拉普蘭地區,另一隊遠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祕魯地區(南緯2度)。這是18世紀科學史上一大壯舉。南美遠征隊經過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
這次精密的子午線測量結果一公佈,便轟動了巴黎科學院,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因為他們用事實證明了牛頓的扁球說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為此伏爾泰風趣地寫道:兩個遠征隊用最雄辯的事實,「終於把兩極和卡西尼都一起壓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託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裡(39600千米),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千米,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闢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鐳射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資料: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
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
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一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
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地球經歷了幾個紀出現人類
太古宙 archean 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乙個地殼薄 地熱梯度陡 火山 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 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 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 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 ...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請簡要描述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您好!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如下 隨著人類對地球認識的加深,人們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也愈來愈準確。目前,通過人造衛星的觀測和計算,已能較精確地獲得地球形狀的資料。地球表面是非常崎嶇不平的,我們通常所說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所圈閉的形狀,所謂大地水準面 geoid 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構成並延伸通過陸地的...
原子結構的探索,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經歷了哪幾個探索歷
道爾頓最先提出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湯姆生髮現電子後,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即帶負電的電子嵌在均勻帶正電的原子內。盧瑟福根據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核式結構,認為原子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集中了全部正電荷和大部分質量,電子繞原子核旋轉。波爾根據氫原子光譜對電子軌道做了量子化,認為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