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湯中半夏怎麼用,是生用還是

2021-05-26 07:10:14 字數 812 閱讀 7366

1樓:門玉花沈裳

半夏有毒,一般不生用。大都是清半夏或者法半夏,炮製方法不同。您說的柴胡桂枝湯應該是傷寒論太少兩感的方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關於傷寒論中半夏的製法,摘抄一段網上文章共同學習:

《傷寒論》中半夏無論入湯劑還是散劑,使用之前都要「洗」。這在《金匱玉函經》[5]有較明確的記載:「凡半夏不咀,以湯洗數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半夏有毒,使用之前要「洗」,而且要用「湯」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湯,熱水也」,因此「以湯洗數十度」就是用熱水反覆泡洗幾十次,直到水液清澈,令半夏

「滑盡」即半夏本身的「隙涎」被除掉(《雷公炮炙論》[6]:「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淨,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這樣半夏洗熟之後,毒性消失,可以入藥使用。今天半夏已經不採用這種炮製方法,但是它仍有借鑑意義,如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讀》[7]「今人以半夏攻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古人以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餘每年收幹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薑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淨,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濾起蒸熟,晒乾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我國古代醫學家對半夏的應用較早,但是系統廣泛且有效把半夏應用於臨床是從《傷寒論》開始的,可謂開後世之先河,為後世立法度。今天重溫經典,分析並整理《傷寒論》中半夏的功用及製法,希望對臨床有所啟示,於同道有所裨益。

(以上摘自:民間中醫網)

可見傷寒論裡面的半夏現在一般都用清半夏了,傷寒論用的半夏比如瀉心湯、小柴胡湯等,取其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清半夏效果應該好一點,如果是小青龍湯或者痰濁雍肺的話,用起半夏燥溼化痰的功效,感覺法半夏可能更好一點。

麻黃湯的組方意義是什麼,麻黃湯與桂枝湯在組方及應用中有何異同

方義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 發熱 無汗 頭身痛 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 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

誰知道中藥方桂枝湯的用處,請驗證一下中藥方的用處

桂枝湯 傷寒論 解表劑 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9克 芍藥9克 炙甘草6克 生薑 切 9克 大棗 擘 3枚。用法 水煎服。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服100毫升,啜熱粥適量,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遍身微汗者為佳。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