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9月22日外媒稱,中國財政部稱,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是對中國經濟的誤讀,中國仍將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韌性。
9月22日援引某**刊登的新聞稿稱,標普將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全部計入**債務,從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中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完全可以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標普關注的信貸增速過快、債務負擔等問題,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老生常談』,這種看法忽視了中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特點,忽視了中國**支出所形成的財富積累與物質支撐。」財政部稱。
財政部表示「很遺憾」,稱「這是國際評級機構長期以來所持的慣性思維與基於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經濟的誤讀。這種誤讀也是對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和發展潛力的忽視」。
財政部稱,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高於預期目標,經濟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區間。
「未來,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中國仍將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韌性。」
針對標普特別強調中國信貸增速過快,會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財政部迴應稱,高儲蓄支撐了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銀行貸款一直在全社會融資中佔據主體地位,只要審慎放貸、強化監管,防控好信用風險,完全可以保持好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為什麼說標普下調中國評級是誤診
2樓:世代榮昌樂太平
標普9月21日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標普在其報告中指出,「長時間的強勁信貸增長提高了中國的經濟金融風險」。
此次標普下調中國評級的時點正當中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處在2023年年中開啟的新一輪復甦途中。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長6.9%,較去年的6.
7%回升。而名義gdp回到兩位數的增長,上半年增速11.4%比去年全年的8%上升了3.
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潤同比增長37.5%;年化roe提升至8.
9%,為近11個季度最高水平;資本開支同比增長9.7%,是近5年來的最快增速。
中國的債務gdp比率在經歷了多年的加速上升後,其增速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回落。目前的m2增速甚至降至名義gdp增速以下。受益於經濟基本面改善,海外中資股今年以來實現大幅增長,人民幣匯率也逐步企穩。
我們過去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債務率問題的根源做過多篇研究,總結如下:
中國債務率高企主要是因為高儲蓄率和金融部門發展嚴重滯後(尤其是**市場)帶來的效率缺乏。由於中國儲蓄率高而企業缺乏有效的股權融資渠道,當經濟下行時,企業依靠自身盈利補充資本金的能力下降,因此債權融資在整個融資中的比重必然上升。不對金融領域進行有效的結構性改革而僅靠收緊貨幣政策來降槓桿,其結果只會是適得其反。
公共部門高儲蓄表現為不斷積累的**存款,加劇了中國的「槓桿率問題」(圖表1和2)。截至8月末,**部門持有的財政存款和機關團體存款總量高達30.9萬億元,相當於gdp的40%。
儘管財政存款增速明顯放緩(8月同比增長0.9%),機關團體存款仍然在以兩位數的增速增長(8月同比增長12.1%)。
如果**主動改善自身資產負債表,利用現金存款償還債務,降低稅費徵收,或是增加國有企業股本金,則可以實現在大幅降低中國槓桿率的同時避免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拖累經濟增長或損害企業部門。
儘管企業部門債務率高達160%,其中的一半亦可以用其在手現金償還。而且,企業存款有三分之二是由國有企業持有。因此,通過國企改革來改善企業治理和盈利能力,也有助於降低中國的槓桿率,而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拖累。
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煤炭、黑色、有色、化工等國企集中的重工業行業,企業已經開始償還或核銷有息負債。
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可以提醒中國應當關注經濟中存在的效率不足並認識到加快推進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此次評級下調並不表明中國信用風險上升或是基本面惡化。恰恰相反,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增長放緩後開始顯現企穩向好的跡象,企業盈利則迎來了強勁增長。
此外,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反映中國經濟結構再平衡有了實質性的推進,經濟增長比五年前更加健康,可持續性增強。因此,部分海外觀察人士,包括其評級機構,在評估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時候顯得有點滯後。
為何說標普調降中國評級會危害全球?
3樓:小青蛙跳著走
據報道,近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相關人士對此表示,標普調降中國評級是不解實情妄做評判,會誤導投資危害全球。
報道稱,調級後相關人士表示,作為專業評級機構,嚴謹性與客觀性應是其基本要求。但縱觀標普這次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但是此次很難找到這些令人信服的部分,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給出如此草率、不負責任的評價,對廣大投資者是一種誤導,對全球經濟也是危害。
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也表示,近年來,面對經濟增長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的變化,中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基礎更加穩固,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形勢下,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令人費解。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誤診」,此次評級下調並不表明中國信用風險上升或是基本面惡化,其實恰恰相反,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增長放緩後開始顯現企穩向好的跡象,企業盈利則迎來了強勁增長。
目前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反映中國經濟結構再平衡有了實質性的推進,經濟增長比5年前更加健康,可能部分海外觀察人士,包括其評級機構,在評估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時候顯得有點滯後。
為什麼9月份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4樓:匿名使用者
9月21日,標普全球評級宣佈,將中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短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1+」下調至「a-1」,匯兌風險評估從「aa-」下調至「a+」。
這是繼穆迪今年5月下調中國中國本幣和外幣發行人評級之後,又一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與穆迪下調評級的原因如出一轍,標普表示,「長期且強勁的信貸增長,增加了中國的經濟金融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的金融穩定性。
雖然中國**近期加大了「去槓桿」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但標普預計,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的信貸增速不會太低,且大部分時間裡信貸增速將超過名義gdp增速,這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上升。
標普預計,2023年至2023年,中國**官方公佈的廣義財政赤字對gdp的比率將接近或低於2.5%。但由於表外融資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持續,標普預計,這一時期每年的廣義**債務增量將介於gdp的2.
8%-4.9%之間。
不過,標普對中國的長期評級展望仍為穩定,這與穆迪一致。去年三月,穆迪曾將中國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隨後又在今年5月的調整中將展望再度調回穩定。
「展望為穩定,反映我們認為未來三至四年中國經濟表現將保持強勁。」標普預計,即使公共投資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的實際人均gdp年增長率仍將保持在4%以上。到2023年,中國人均gdp將從2023年8300美元的預期值增加到1萬美元以上。
專家如何看待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5樓:匿名使用者
9月21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為a+,展望由負面調整至穩定。
標普此次給我國降級,主要依據是「長時間強勁信貸增長提高了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按這家機構的說法,儘管中國**近期加大控制企業槓桿水平的力度,有望穩定中期金融風險趨勢,但「我們預計未來兩到三年的信貸增長速度仍不低,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逐步上升」。
不少學者認為,標普評級所採用的理論已然跟不上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步伐,難以及時、客觀、全面呈現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更無法指明中國經濟發展趨向。中國可以把標普的部分判斷作為「善意的提醒」,但完全不必削足適履。
還有專家認為,與另一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類似,標普下調我國主權信用評級「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家機構「所採用的理論已經和中國快速發展的現實脫節」,它也沒有合理評估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
與此同時,部分專家認為,雖然標普的降級決定「存在誤判」,但該機構指出的一些問題確實可以作為「善意的提醒」,比如深入推進去槓桿,並加強防範地方**債務風險等。
實際上,標普所提到的槓桿率問題,正是我國一段時期以來著力研究處理並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課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2023年末,我國非金融企業槓桿率為166.3%,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降或持平,這是非金融企業槓桿率連續19個季度上升後首次改變;我國信貸/gdp缺口比2023年一季度末降低4.
2個百分點,連續3個季度下降,表明潛在債務壓力趨於減輕。
國際機構為什麼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6樓:匿名使用者
昨天,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降到了a+,展望由「負面」調為「穩定」;
今天一早,中國財政部迴應稱,「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標普將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全部計入**債務,從法律上是不成立的」
國外評級機構下調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說實在的並不算什麼真正的「新聞」。但為什麼,一個國際機構的動作,能引發中國財政部的大篇幅迴應?以標普為代表的評級機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主權信用評級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它可信、有說服力嗎?
因為無論是在2023年打仗時還是之後,無論借款主體是國家**(歐洲的戰爭經常以國債的形式籌措資金)、是企業還是某個地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必然會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比如,美國的投資者要借錢給歐洲某國打仗,但不瞭解他們,怎麼辦?依賴評級機構給一個評價。投資者不知道某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投資多久,怎麼辦?
參考評級。
說白了,評級機構扮演金融中介的地位——有人想籌錢,有人想放錢出去獲得收益,但兩個人不認識、不瞭解、不信任,就需要有評級機構站出來告訴投資者,發債方甲信用不錯,倆a;發債方乙差一點,要借需謹慎。
信用,是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東西。有信用,借錢易;沒有,難。企業如此,**也一樣。如果大家都普遍認可某個機構的評級,那這種信用就會成為籌碼。
以一國的國債為例,國債的風險係數是不一樣的,主權評級越低,風險係數就越高,那麼在**國債時要準備的風險損失準備金也就相應要留出更多,最終,將拉高國債的**,從而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融資成本。
當然,評級機構就可以依賴這種專業化的服務獲得報酬。在現代,企業要發債,可能會請評級機構先給自己評級,付酬;投資機構也會請評級機構去給某個投資標的評級,或者購買其報告等,一樣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