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原小象
當然是跪拜禮。
一樓說的不對,宋以前大臣日常見皇帝不一定是跪拜禮,但宋以後皇權逐漸加強,尤其是明清,大臣見皇帝必須是跪拜禮,即使回話也是跪著回話。
2樓:但愛茹魚美
古代其實跪禮是很隆重的,一般時候大臣見皇上也不用跪的,只是大典大慶時候要用。平民如果在府衙是要跪的
古代都有什麼禮儀?比如見到某某要行什麼禮?怎麼行?
3樓:yiyuanyi譯元
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 孝正人倫的禮儀。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你說的應該是相見禮,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禮是什麼姿勢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大臣一般向皇上行跪拜禮,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6樓:歌吟鈴子
清代之前,一般場合,大臣見皇帝都只需行吉拜禮即可,就是拱手彎腰呈90度那種拱手大禮。正式場合,比如大朝會,須用稽首禮,就是跪地上磕長頭。武將也是一樣的。
不過武將身穿盔甲的時候可以行軍禮,軍禮是奇拜禮,拱手微彎腰只拜一次即可。
清代之後,一般場合,大臣見皇帝行稽首禮,正式場合,三叩九拜。武將身穿盔甲時行打千禮,就是單膝跪地另一手著地,打千是滿族禮節,清代之前中國是沒有這種禮節的。
其實中國傳統上三叩九拜,是指包括三種叩頭禮的九種禮節,《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前三種稽首、頓首、空首是要跪下叩頭的,所以才叫三叩九拜。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
隋唐時期的**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卻不斷下降。
實際上跪拜禮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有這種傳統,如古代歐洲人向其國王行跪拜禮,三大教(佛、天主/**、伊斯蘭)都向其神行跪拜禮,到現在在韓國結婚的新人仍向長輩行跪拜禮!
下面說一下中國跪拜禮的由來: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
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
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
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
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
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7樓:楊愛菊綠色產品
不同朝代,各有特色;
有的稍微彎腰,有的需要跪地,有的只是點頭即可,也有握手的。
古代能上朝的大臣是需要幾品以上古代帝王上朝,幾品的官員才能參與上朝,他們又是按照什麼順序站立的?
明朝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 右宗正各一人,左 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 名封 嗣襲 生卒 婚嫁 諡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於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太師 太傅 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 少傅 少...
古代大臣上朝是手裡拿一塊東西那個東西叫什麼是幹什麼用的
笏 hu 第四聲 笏,又稱手板 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 中記載 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
古代能上朝的大臣是一些什麼人?需要幾品以上
明朝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 右宗正各一人,左 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 名封 嗣襲 生卒 婚嫁 諡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於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太師 太傅 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 少傅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