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塬和黃土高原的區別,黃土高原具有什麼特點?

2021-03-19 18:27:28 字數 5464 閱讀 9015

1樓:魏樂德

黃土塬是被溝谷、河谷環繞的平坦高地,邊緣極為曲折,常因溝谷溯源侵蝕而被肢解。黃土高原就不用解釋了

黃土高原具有什麼特點?

2樓:森海和你

1、千溝萬壑,由於黃土疏鬆加上地表裸露,導致沖刷形成溝壑地貌。

2、黃土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呈波狀下降。以六盤山和呂梁山為界把黃土高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六盤山以西的黃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黃土高原地勢最高的地區。

3、黃土高原地理位置處在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過渡地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自東向西橫貫半溼潤、半乾旱兩個乾溼區。

4、高原東部、南部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區,中部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區,西部和北部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區。黃土高原的氣候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的制約,具有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徵。

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餘公里,南北寬750公里,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黃土高原屬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大地構造單位主要包括陝北隴東地臺、華力西褶皺帶、太平洋式燕山褶皺帶、隴西地塊、中條山地塊、呂梁山地塊和汾渭下游沉帶等,並以秦嶺地軸和鄂爾多斯地臺為南北二大界線。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與寬闊谷地並存,四周為山系所環繞。

黃土高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

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黃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黃土地獨特的文化,產生了以「窯洞」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為代表的民間文藝。

3樓:匿名使用者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形態複雜,發展速度快,它們是河流泥沙的供給地和初期搬運通道。黃土物質疏鬆,具垂直節理,易遭受侵蝕。黃土塬、樑、峁地形是今天黃土高原基本的地貌型別。

山、原、川三大地貌型別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製造窯洞所利用的性質)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水土流失。

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

4樓:匿名使用者

千溝萬壑,垂直節理髮育,易受侵蝕,土質疏鬆

降水過於集中,所以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水流,沖刷沒有植被覆蓋的黃土,形成巨大的溝壑

5樓:雪點兒

黃土物質疏鬆,具垂直節理,易遭受侵蝕

"黃土高原"的特徵?

6樓:匿名使用者

(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

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

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佈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溼,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樑、峁廣佈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髮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

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鬆、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裡,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瀰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

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地貌型別

山、原、川三大地貌型別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于山、黃龍山等。

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樑」地。

如果樑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樑」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

在樑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裡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佈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

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佈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範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

黃土分佈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水土流失。

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地貌差異

根據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隴中高原。一稱隴西高原。

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樑、峁、溝谷、壟板地形。②隴東、陝北高原。

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樑峁丘陵。

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③山西高原。包括五臺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的地區。

它由一系列褶皺斷塊山與陷落盆地組成。山地有呂梁、恆山、五臺、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分佈範圍約佔全區面積的40%。

④渭河平原,一稱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西起寶雞。

能源基地

黃土高原擁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煤炭資源不僅量大質優,還有較好的開採條件。其中,可供露天開採的煤礦儲量達200億噸。

全國探明儲量的特大型煤田,約有一半分佈在這裡。山西省是我國最大的煤炭基地。陝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長慶油田,也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土高原地區地理位置適中,做為全國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提供煤炭和電力,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全國的「鍋爐房」。

歷史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

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範疇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黃土高原的黃土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

黃土高原降水集中在,黃土高原的降水集中在哪幾個月份

b 降水較少,長年乾旱 分析其他選項錯誤的原因 a 降水不豐富,屬於半溼潤到半乾旱氣候 c 降水集中在夏季,不是常年溼潤,是季節性溼潤d 前半句正確,但 常年溼潤 這句不對 所以選b 人們曾經在黃土高原上修築梯田,但莊稼沒長好,還引起更嚴重的水土流失,因為該地區 d 降水集中在夏季 多暴雨!其實這道...

黃土高原風成說的依據,黃土高原風成說的證據

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形成的典型的風力形成的地貌 是蒙古那邊的沙漠在風的作用下最表層的重量輕的土被帶到此地,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風成說的證據 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形成的典型的風力形成的地貌 是蒙古那邊的沙漠在風的作用下最表層的重量輕的土被帶到此地,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黃土高原 1,黃土的 厚度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