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陽光的傾世
相思豆相思紅豆芳名遠播,得益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四言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維寫給他的好友李龜年的。
李龜年因安史之亂流落江南,王維將此詩贈與他,寄託了對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後來,人們用紅豆色豔如血,質堅如鑽的特質去詮釋堅貞不渝的愛情。於是,紅豆便成了愛情的象徵、相思的載體。
「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相思憶」的愛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沉重;「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的長久。紅豆,隱蘊著愛的純真與深切,承載著人們遙遠的相憶思。
梳子細數常見的愛情信物,最具浪漫意義的莫過於木梳。除了帶給頭皮保健,使頭髮健康美麗的實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掛念對方;梳子還寓意把心結開啟,讓煩惱一掃而過;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她(他)白頭偕老的意思,每天用愛人送的梳子梳理頭髮,代表著雙方的親密關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人對頭髮的重視使木梳成為重要隨身物品,有了七夕傳說以後,木梳逐漸成為必須贈送的愛情信物,千百年來,傳承不斷。
玉佩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是古人最常用的信物這一。
荷包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
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手鐲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
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
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同心結《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
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簪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髮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釵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裙「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線群幅也。
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稱。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裙子,如:彈墨裙、鳳尾裙、月華裙、真珠裙、鬱金裙、石榴裙等等。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制,並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鳥**殺殆盡,後被朝廷下令禁止。
奢華的貴婦畢竟是少數,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樸素的戴荊釵、著布裙。因此,「釵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普通女性的代稱。
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身處於千丈紅塵與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干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裡的桂樹,仍舊沒逃得過夜夜綿長的思念,又有誰能躲得過?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裡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如果說在古代,男子還有接觸外界世界的自由,那麼,對那些大多數禁錮在家的女性來說,信物幾乎代表了她們的身心伴著所愛的人神遊外界,讓所愛之人隨身攜帶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
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纏臂金「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 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
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汗巾《紅樓夢》裡花襲人與蔣玉菡的定情信物就是花襲人原替寶玉做的汗巾,被轉送給蔣玉菡。
花椒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的寓意,因此春秋時的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物的習俗。
花椒《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的故事。定情時就說好將來要生很多小朋友,古人在愛情上其實很直白。
瓜果《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瓜果……」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的女子所贈送的木瓜、香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的意願。
頭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對身體部位十分看重,認為這也是「孝」的一部分。所以
三國裡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後,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一口將眼睛又吃回去。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送給心上人,表達無以復加的愛意,頭髮自然最合適不過。
所以古時候,女子經常會剪落一束青絲贈送給情郎做定情物。
在古代,定情信物一般有哪些
2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一、同心結
《詩源》裡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開啟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二、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
《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註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裡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三、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
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
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四、簪子
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
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五、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擴充套件資料
定情信物包括:手鍊、戒指、如意、羅漢錢、紅豆、鳳釵、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為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歷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係,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
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一般地說,一方贈予信物,對方也應回贈。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轉送他人。信物丟失,預示著不忠。若是退回,則暗示情感破裂。
在古代過生日都送什麼禮物,定情信物,在古代都有哪些?想送定情信物作為給女朋友的生日禮物?
沒有定性很多,主要是玉類的我東西,窮苦人家主要送點衣服 糧食 用具或者一句話就行了 定情信物,在古代都有哪些?想送定情信物作為給女朋友的生日禮物?很有想法的男朋友麼,送女朋友什麼定情信物好呢?以下給你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古代的定情信物像梳子,髮飾,香囊,玉佩,飾品,鏡子等等很多,其實古代...
古人愛送啥定情信物,古代人愛送什麼定情信物?
定情物在我國自古有之,在很多詩詞歌賦中都有男女戀人贈送定情物的描述。不過與西方人大多以戒指 玫瑰為定情物不同,中國人在定情物上反而顯得更浪漫隨性。中國人的定情物講究 情 而不講究 物 一塊玉佩 一個香囊 一束秀髮,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為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 情 的訴求。正妻範兒 簪 簪又稱搔頭...
古代書房常用什麼薰香,古代常用的薰香有哪些
書房常用沉香或者檀香,有時還會用冰片提神 樓上的好誇張 古代書房常用什麼薰香?古代常用的薰香有哪些 根據外形特徵可分為原態香材 線香 盤香 塔香 香丸 香粉 香篆 香膏 塗香 香湯 香囊 香枕等。原態香材 香料經過清洗 乾燥 分割等簡單的加工製作而成。原態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觀特徵,如檀香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