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西遊記裡的那隻石猴,吳承恩《西遊記》裡的那隻石猴,除了法名孫悟空外,還有其他幾個稱呼。請從下面幾個稱呼中任選一個

2021-03-19 18:26:08 字數 2235 閱讀 3532

1樓:骨女索命

如來曾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

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

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

由此可見孫悟空和六耳獼猴其實是一個身體,在山海經裡也有一隻猴精,記得沒錯應該就是赤尻馬猴,也約等於孫悟空。

關於這個,建議看:老樑故事匯-西遊記

2樓:夏天的街角

問題能不能更清楚一些

吳承恩《西遊記》裡的那隻石猴,除了法名「孫悟空」外,還有其他幾個稱呼。請從下面幾個稱呼中任選一個

3樓:夕秀愛管甲

剛出世稱

石猴水簾洞中

美猴王求道,菩提祖師賜名

孫悟空自此之後常自稱

俺老孫招安

弼馬溫反天自封

齊天大聖

大鬧天宮天庭稱之為

妖猴五行山出得法名

行者師兄弟齊聚

大師兄遇金角銀角戲稱

行者孫、者行孫

西遊途中天上熟人一般呼之為

潑猴西遊後封

鬥戰聖佛

選我最佳

4樓:夜色清清如水

選弼馬溫:

情節:被太上老君騙上天庭,並被玉帝奉為一個看管馬匹的芝麻小官,稱為「弼馬溫」。

性格特點:自負無知

5樓:匿名使用者

1、扯旗做齊天大聖時

2、無法無天

6樓:巨集

可mood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

7樓:匿名使用者

美猴王 逞能

西遊記石猴的美猴王稱呼的由來

8樓:匿名使用者

:"美猴王"--在與群猴玩耍時,偶然發現水簾洞,眾猴約定誰能入水簾洞中探個究竟,誰便可被擁為王。石猴勇敢跳入瀑布中探洞,並引群猴入洞,被擁為美猴王。

西遊記裡的那隻石猴,所有稱呼的由來? 5

9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的稱呼:美猴王、孫悟空、弼馬溫、齊天大聖、行者、鬥戰勝佛帶群猴進如水簾洞後,被推薦為王,號:美猴王然後學藝的時候,菩提老祖給賜名:孫悟空

天庭招安,官拜「弼馬溫」(至少有不少妖怪這麼稱呼他,且算個名字)反下天庭後,受獨角鬼王慫恿,挑起了「齊天大聖」的大旗,後天庭再次招安,官拜「齊天大聖」,至此齊天大聖之名名副其實,與弼馬溫一樣為官名,只能算起稱呼,不能算名字

五行山下拜唐僧,唐僧賜法名:行者

取經成功以後成了「鬥戰勝佛」應該也算一個稱號至於說「遭瘟的猴子」之類的應該不算名字了吧 呵呵

10樓:尋花也問柳

剛出來是沒名字的,直接稱呼小猴子~~

進了水簾洞後,封為美猴王~~

然後學藝的時候,菩提老祖給取名,孫悟空~~學藝以後,取名: 齊天大聖~~~

唐僧取名:悟空

取經以後:鬥戰勝佛

11樓:匿名使用者

六耳獼猴 就是個品種

吳承恩《西遊記》

12樓:匿名使用者

美猴王是孫悟空的形象俊美,尤其是身披龍王戰甲的形象十分英雄。

弼馬溫是孫悟空當過御馬圈的小官名稱,八戒的口頭語。

齊天大聖是老猴子的餿主意,是與二郎神的小聖相對應,這正好順了孫悟空的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伸頭縮頸 抓耳撓腮 上躥下跳 擠眉弄眼  跳樹攀枝,採花覓果,行走跳躍 猴年馬月 沐猴而冠 殺雞儆猴 軒鶴冠猴 殺雞嚇猴 尖嘴猴腮 土龍沐猴 沐猴衣冠 殺雞駭猴 猿猴取月 猴頭猴腦 弄鬼掉猴 宰雞教猴 殺雞哧猴

14樓:

「齊天大聖」有大鬧天宮

「齊天大聖」是自己取的

15樓:冬陽

弼馬溫是孫悟空當過御馬圈的小官名稱

16樓:匿名使用者

潑猴——如來,觀音

悟空——觀音,唐僧

猴哥——豬八戒

吳承恩《西遊記》裡那隻石猴,除了法名「孫悟空」外,還有其他稱呼。請從下列稱呼中任選,依據原著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像沙門中的人物,便叫 徒弟啊,回你姓甚麼?猴王道 答我姓孫。三藏道 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猴王道 不勞 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歡喜道 也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麼?悟空道 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我喜歡吳承恩的西遊記作文,我喜歡吳承恩的西遊記作文300字

在中國四大名著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吳承恩寫的 西遊記 了。西遊記 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吧!它主要講了唐僧奉旨去西天拜佛求經,一路上,歷盡了 艱辛萬苦。他還收了幾個徒弟,這幾個徒弟在一路上都顯示了自已的本領。在這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和唐僧了,孫悟空的那雙火眼金睛特別的厲害,不論什麼神通廣大的妖怪,他都有能...

吳承恩寫《西遊記》時的寫作背景,《西遊記》創作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 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 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 印度 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 阿富汗 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 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