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八世子孫都是誰,炎帝和皇帝都是誰的後代?

2021-03-19 18:26:00 字數 5968 閱讀 4150

1樓:炫富自重

崔彥 炎帝簡介:炎帝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首領。原居姜水(今寶雞)向東發展到中原,被黃帝打敗,遂與黃帝姬姓部落聯合並擊敗其他部落,實現中華民族的首次統一。

炎黃被後世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又說炎帝即神農氏,因教民種植稼穡和口嘗百草發明中草藥,因而又被稱為農業始祖和醫藥始祖。正文——海內外華人都以自己為炎黃子孫而自豪。

炎黃成為民族情感的凝聚力和紐帶。 眾所周知約2023年前,炎黃二部族聯合,佔據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華夏主體,在漫長的歷史漸進過程遷徙、擴張、融合形成一個偉大的群體——中華民族。從古到今人們一直把炎帝、黃帝尊崇為自己最早的祖先或曰「人文始祖」。

數典念史炎黃二帝的確是厚德流芳,光照日月,輝映千古。尤其是炎帝身上無私奉獻,鞠躬盡瘁、不畏艱辛、勤勞務實教民稼穡,尋草問藥捨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感動千古。後人為了紀念他,將我國第一部醫藥大典定名為《神農百草》。

由於炎黃二帝功高蓋世所以大江南北盛傳他們的故事,凡有傳說的地方都有祭祀場所,全國炎帝傳說密集區為湖南,湖北、陝西,河南,甘肅,四川,山東。其中湖南陝西、河南是傳說最多的地方也是祭祀最多的地方,湖南炎陵縣炎帝陵建於宋代歷史悠久祭祀隆重。我們陝西黃陵縣有黃帝的歸宿地黃帝陵,炎帝的出生地寶雞近年來修建了炎帝陵。

尋根祭祖香菸繚繞處情深意濃頂禮膜拜可是始祖文化,始祖歷史史學者以外的人群瞭解的少之又少。近年來黃帝的研究頗有進展,炎帝的深入研究才剛剛起步,炎帝的稱號,炎帝族裔,炎帝稱謂,炎帝傳承、炎帝的時代問題都成為待解之謎。甚至有人認為炎帝和黃帝是一個人或者是親兄弟。

由於筆者編著了《炎帝百謎》所以對炎黃曆史略知一二是故在這裡拋磚引玉先談談炎帝世系傳承問題。 關於炎帝的傳承多見於史冊的有八世子孫之說:《史記。

補三皇本紀》、《帝王世紀》、《路史後記》、《古今系》等典籍。其中《御覽》雲:「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

其中北宋《通志》記載的較為詳盡。《通志》雲:「炎帝…..

生臨魁,嗣神農曰帝臨魁,在位八十年,(或雲六十年),帝承嗣位六十年(或雲六年),帝明嗣位四十九年,帝直嗣位四十五年,帝釐嗣位四十八年,帝哀嗣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嗣位五十五年(嗣即繼承之意)。諸侯相侵,帝不能正,黃帝徵之,天下尊為天子,炎帝遂絕,自神農至榆罔五百年。」炎帝真的傳承八世嗎?

《通志》記載的準確嗎?這都需要後人的考證。 近代何光嶽先生從先秦古籍《國語》、《商君書.

畫冊》、《易.繫辭下》、《禮記.月令》、《左傳.

昭公十八年》、《戰國策.秦策》等書典入手潛心研究炎帝歷史,旁徵博引幾百部關於炎帝的書籍,博採眾長,概括總結前人的著錄,考證炎帝八世應為第一世神農氏、第二世炎帝臨、第三世炎帝承、第四世炎帝魁、第五世炎帝明、第六世炎帝直、第七世炎帝釐、第八世炎帝哀。 何光嶽先生認為第一世神農氏生與姜水,姜水在今陝西寶雞市內。

又據萬曆《寶雞縣誌》,乾隆29年、55年《寶雞縣誌》在炎帝遺蹟:姜氏城、神農祠、九龍泉等歷史見證及寶雞地區十縣二區中先後發掘密集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神農氏部落的繁榮昌盛。 第二世炎帝臨。

史書記載:「在位六十年或八十年」。《路史.

後紀四》:「炎帝臨,以帝臨為臨魁,非也,夫帝臨在帝承前,而帝魁乃在帝承之後,蓋自異代」。這裡解釋清楚了炎帝臨與炎帝魁合為一人的錯誤,說清了二者隔代的問題。

第三世炎帝承「在位六十年或雲六年」,各種書目記載大致相同,關於帝承的史績,何光嶽先生在《姜炎文化.炎帝八世考篇》中說,帝承時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完善了部落朝貢的稅收問題,可見其時私有制財產積累已經出現,而且氏族之間各種管理制度已經初具規模,原始社會正向文明社會的開端邁進。第四世炎帝魁。

炎帝魁繼承炎帝務農耕播五穀的傳統。活動地望在近河南輝縣市西北。由於很多史籍將臨、魁合為一人,故帝臨魁在位多少年無法詳考。

第五世炎帝明。《通鑑外紀》雲:「在位四十九年」。

活動地望在今山西.第六世炎帝直、第七世炎帝釐、第八世炎帝哀史蹟,事蹟稀少,故僅僅提名介紹不一一細敘。這裡需要解釋的是眾多的古文獻將榆罔排為八世,而這裡將哀帝排為八世,這個原因是其他典籍將帝臨與帝魁合為一人的緣故。

炎帝末世榆罔是炎帝帝系中比較著名的一個人物。榆罔即位五十五年,後世所謂的「炎黃爭霸」、「炎黃盟約」中的炎帝即指帝榆罔,榆罔字「炎黃爭霸「敗北與阪泉之戰,標誌著炎帝世系衰亡,黃帝世系崛起,從此黃帝取代炎帝榆罔而成為中原霸主。 除了這八世之外還有炎帝九世之說《山海經.

大荒北經》說:「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應為后土之孫,即炎帝后裔」據此個別史學家按照炎帝氏族譜系排序,夸父應為炎帝第九世。但這一排法終競沒有形成共鳴大行與世。

崔彥《炎帝百謎》

炎帝和皇帝都是誰的後代?

2樓:匿名使用者

炎帝世系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2023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後(一日先仕於炎帝),出自羊水,仕於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

後作兵伐黃帝,並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於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於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國語·魯語上》雲: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

《禮記·祭法》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后裔,仍為農神、穀神。

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

四岳氏:首領為伯夷,姜姓,傳為共工之從孫,曾助禹平治水土。後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後裔。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023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023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023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023年)。

第六世,帝來(釐),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023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02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嶽,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嗎因為他們都不是一個種族群,一個是烈山、一個是公孫,所以說追溯起來他們最早的祖先是被女媧造出的第一批人類。就算是女媧的後代吧

炎帝的後代是誰

4樓:飛舞夢揚

炎帝世系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2023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後(一日先仕於炎帝),出自羊水,仕於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

後作兵伐黃帝,並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於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於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國語·魯語上》雲: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

《禮記·祭法》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后裔,仍為農神、穀神。

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

四岳氏:首領為伯夷,姜姓,傳為共工之從孫,曾助禹平治水土。後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後裔。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023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023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023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023年)。

第六世,帝來(釐),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023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02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嶽,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5樓:深院鎖清秋

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認為是現在陝西岐山、武功一帶的姜水流域,那裡是炎帝的發祥地,並且以水名為姓,姓姜。後來.炎帝的後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活動範圍從姜水流域擴充套件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地。

據《世本》記載,僅姜姓一支就佔據16個地方,有列(烈)山氏、縉雲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許、齊、高、姜、呂、賴、龔、謝、於、丁、賀、盧、樂、紀、向、黃、焦等247個氏每一個氏又發展為姓,共247個姓。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後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

在上述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姜姓和呂姓有一個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歷史**《封神演義》。其中有一個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書裡又把他叫做呂尚。也就是說。

他的姓氏有兩個::一個是姜,另一個是呂。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據傳說是炎帝的後代,姓姜又姓呂。相傳,炎帝的後代中有個叫伯夷的人,大約生活在夏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呂。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

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呂,姜子牙便是他的後代之一。

除姜姓和呂姓外,由炎帝而來的其他姓氏在**上也與呂姓有近似之處。像呂姓這樣的姓氏**情況,用姓氏學的話說是以封地的名稱為姓,這類的姓氏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許、焦、崔、高、謝、沈等姓。在這些姓氏中。

許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現在的河南許昌一帶,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東濟南,高姓在山東禹城,謝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臨汾,都是各有各的發源地,各有各的傳說.但最終的源頭都能與炎帝聯絡起來。所以說,他們都是炎帝的子孫。

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還有一些由於其他原因而來的姓氏。比如,現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龔等姓,相傳都來自炎帝的後代共工。共工在黃帝時擔任治水的官職。

他的後代為了紀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從事的職業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傳他有個兒子叫句龍,句龍的後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龔,於是又有了龔姓。像共姓、洪姓、龔姓這樣得姓的情況,雖然都與共工有關,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都與人名有關,因此用姓氏學的行話說,都屬於由人名而來的姓氏。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人的稱號而來的.屬於這種情況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傳,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兒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年老去世時被賞賜一個稱號,叫做「丁」。

意思是說他當官勤勤懇懇,做事兢兢業業,對主上忠心耿耿。後來,他的後代為了紀念他,便把他的這個稱號當做姓氏,從而有了丁姓。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型別的姓氏。但無論是哪一種型別的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稱是炎帝的後代,把他當做了血緣先祖。由於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百家姓的主體,因此,我們現在常說都是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五世同堂怎麼稱呼,八世同堂 五世同堂怎麼稱呼

1 如果五代直系親屬全部在世,則被人稱之為五代同堂。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祖制,稱呼是分為上下九代的,分別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而五代同堂則可以是其中的任何相臨近的五代人。2 如果你是輩分最小的,由低到高分別是 第五代 自己,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父母 爸媽 叔伯姑,堂...

公元前八世紀在地中海出現了海洋文明,代表國家是那幾個?政治上

大河文明是農業的文明 如果從文化上來說。大河文明畢竟也屬於內陸文明,取向相對於希臘羅馬文明趨於保守。大河文明易產生集權的大一統國家,是與其地形有關係的。誕生於兩河的巴比倫 亞述和波斯都是這種。而且這些文明也都是農業文明。希臘文明則更加開放 其實羅馬不算海洋文明 由於自身土地有限,商業活動成為主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