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戈是何時開始不在軍中廣泛使用的

2021-03-19 18:24:58 字數 4644 閱讀 528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商朝至戰國時期的典型進攻性兵器是曲頭的「戈」,從秦代開始戈逐漸被戟和矛所取代~

戈的兵器文化

2樓:點點犬吠

戈戈是先秦時代主要兵器之一,對後來兵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

影響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滲透到古代文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已有了乾和戈字,「執干戈以衛社稷」是《禮記?檀弓下》對干戈職能的總評述。

幹是分杈的樹枝,用來抵禦野獸與敵人的進犯,是原始社會時人類的防禦**;戈則是在木杆上縛上刃狀物,或收穫,或狩獵,後來發展成兵器,是一種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種用於防禦,一種用於進攻,後來演變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學者將幹、戈分別作為防禦與進攻兩大類兵器的代表。

相關的詞語有:大動干戈、反戈一擊、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詞彙,它們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士兵多用戈作為**,為什麼後來卻沒有使用??

3樓:匿名使用者

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幹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鬍,內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作斜坡狀延伸。

早期的錘9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 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

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封建社會都是冷兵器時代,後來代替戈是槍矛 槍矛,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

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不短於20釐米。

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

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

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

「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犁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等等。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

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

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

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後金(後來的清)以及評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

另外刀也是古代常用兵器之一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

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周代重劍,不喜佩刀。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

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釐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釐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

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

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

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三國時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

她曾手提八尺長標,背插五口飛刀,重傷張嶷,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

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釐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

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

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傷的威力增大。

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

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

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4樓:留香亂語

可能是由於作戰方式和戰馬的體制決定的吧。春秋戰國時候戰車是馬和牛同時拉的,速度不快,所以戈;單騎走馬以後,出現長矛長劍;——古代戰馬都是要閹割的,這樣一代代下來,剩下的肯定都是劣馬,而裹腳的流行,使得中國人的身體素質直線下降,先天優勢已經不具備使用長**和重**的基礎了。戰術的變化,人本身的變化,向輕便**和火器發展...

春秋到戰國晚期,這時候主要的作戰方式是車戰和步兵作戰,所採用的**除了弓箭、標槍外,就是車戰用的戈和近戰用的短劍了(青銅劍做不長);到了戰國晚期到東漢早期,由於騎兵的出現,開始使用鋼製的長劍和較遠射程和威力的弩,而車戰用的戈已經逐漸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矛和鑠等長杆兵器,秦國的長劍也是很有名的;到了東漢時期,由於騎兵作戰的發展,劍由於不利於騎兵劈砍,逐漸被單面開刃的刀所取代,在唐代發展到頂峰,日本刀就是日本仿製唐刀的外形和工藝的,可以發現唐刀的外形上還有很多劍的影子的;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刀,那是在宋代出現的,兩宋時期兵器發展很快,出現了火器、連環甲、陂刀、鐗、錘等兵器,由於連環甲的出現,傳統的刀矛都難以有效殺傷,間接促進了鐗、錘、狼牙棒等重兵器的出現和繁榮。元朝沒有什麼可說,他們從西域弄了一種叫沖天車的攻城器械,簡單說就是一頭吊著巨石,另一頭裝石頭的拋石機;明代最重要的發明就是火器了,無論是關寧鐵騎配備的即可當棒子用,又可以打三槍的三眼火銃,還是單兵用的弗朗機,打死努爾哈赤的荷蘭紅衣大炮,都是十分先進的,殺傷力驚人。清朝前期還是很重視軍隊建設的,乾隆時期曾發明一種九節炮,可以分開運輸,組裝使用,用於山地攻堅,但是乾隆以後就徹底不行了,如果說咸豐時期元件洋槍隊和後來組建北洋水師也算是進步,那麼這種進步不要也罷。

古代有天狗食月,人們是從何時開始正視「日食」現象的

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由河南出土的商朝甲骨文龜甲對日食的記載,是人類最早正視日食現象,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2137年的 書經 中就記載過日食。前者有龜甲實物為證,可靠性很高。後者雖有書本為證,但是書籍原本早已失傳,真實性難以考證。商朝時期的第一次 日食 甲骨文龜甲公元前14...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古人打仗真的有以一敵百的可能性嗎

古人所bai 說的以一敵百,百字du 只不過是個數次,在 zhi真正的戰場dao上不可能有一個人可以同回時打一百答個,是沒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是以一敵十,二十還是有可能的,打仗首先要有好的身體素質,強大的體魄,過人的力氣,高超的武藝,這些是主要原因,還有外在原因,就是手裡的兵器,胯下的坐騎和心裡素...

封建科舉改卷時遮住考生姓名是何時開始

從武則天開始。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只有文科,而且考卷上考生姓名不密封,這樣容易滋生舞弊現象。武則天當上皇帝的第一年,即公元690年,在文科之外創立武科,而且考卷封閉姓名,並把合格的考生召到殿前,由皇帝親自策問面試,以增加考試的嚴格性和考生的光榮感,設立了文武兩科錄用人才的新規則。從此歷代王朝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