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逸湖蕭飛古文網
〈動〉會意。甲骨
抄文字形,表示一bai個人用口釋出du命令,有統治、管理義。從zhi反後,意思說dao,與帝王「後」相對為「司」,即有司。本義:職掌,主管
掌握、處理 [take charge of]
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韓非子·揚權》
承擔 [bear]
實為人樸素無文,推聽掌家 樊得和 孫升等為提掇,眾享其利,而 實司其名。—— 明· 劉若愚《酌中志》
通「伺」。偵察,觀察。 [observe]
為人下者,常司上之,隨而行。——《墨子·號令》
〈名〉官吏;方面之長 [official]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中國古代官署的名稱 [department under a ministry]。唐宋以後,尚書省各部所屬有司。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書吏、獄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連必多方鉤致。——清· 方苞《獄中雜記》
在古文中,意思是「掌管、擔任」的單字有什麼
2樓:文以立仁
您的提問中已經解答了。掌、管、擔、任。
古文的詞大多是單音節,一字一詞。如:掌鹽務、管鹽務;擔課稅之責、任課稅之官,都是這個意思。
3樓:大機大記
司 ,屬,隸,好象都有這意思吧。
4樓:23333嗝嗝
典 當 知 守 掌 職 執 序 司
之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之」分別有以下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舉例: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舉例: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舉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舉例: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舉例:「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舉例:久而久之。
7、往,到;舉例:「吾欲之南海」。
擴充套件資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4、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5、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8、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9、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1、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6樓:匿名使用者
之,讀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詞,意思是:的、底。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釋義:夫子的文章。
2、用作介詞,意思是:於。
古文出處:先秦·戴聖《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釋義: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
3、用作介詞,意思是:諸、之於。
古文出處: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釋義: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浚淮水、泗水,將它們匯入長江。
4、用作連詞,意思是:與、及。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釋義:快樂和悲傷都是內心的感覺。
5、用作連詞,意思是:而。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釋義: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6、用作連詞,意思是:若、如果。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釋義: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
7、用作連詞,意思是:則。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釋義:所以老百姓是不會經常在一個地方的,有利就聚集,沒有則散了。
8、用作助詞,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
古文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釋義:恨了很久了。
9、用作代詞,意思是:他、彼。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釋義: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10、用作代詞,意思是:其、他的。
古文出處: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釋義:於是叫她把聘禮返還給婆家。
11、用作代詞,意思是:此、這個。
古文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釋義: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12、用作動詞,意思是:往。
古文出處:唐·李白的詩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釋義: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前往廣陵
13、用作動詞,意思是: 至、到。
古文出處: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釋義:這是從少到多,從小到大。
14、用作動詞,意思是:是、為。
古文出處: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
釋義: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據實相告。
15、用作動詞,意思是:取用。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釋義:所以,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這樣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16、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7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裡的"之″可以作助詞,相當於"的"的意思,比如黔之驢。可以是動詞,相當於"去″的意思,比如欲之南海。還可以是代詞,相當於"他、她、它、這"的意思,如為之奈何。
另外,還有用來把句子化為片語的作用。
8樓:秋風畫扇
之在古文裡的意思:
助詞:表示領有、連署關係:赤子之心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之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之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往,到:吾欲之南海
古文的意思,古文中其是什麼意思
廬 地方,處所。句意 這是姓何的人的地方。故 原因。句意 別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遣還 派人送他離開。句意 魏武帝就派人送他回家。古文中其是什麼意思 意思 1 通 期 期限。易 繫辭下 死其將至 死期快要到了 2 彼 他。師說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郯子的徒弟,他的賢能不如孔子 3 極,甚。韓非子 ...
並在古文是什麼意思,古文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或者詩詞用詞會用它的所有可能的解釋的意義 並 可能是 1 地名,古時候太原曾經叫幷州 2 合併 的意思 3 並立 的意思 4 和 以及 的意思 5 用在 不 字之前,強調語氣 b ng 動 合。六國論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動 兼併 吞併專。屬 過秦論 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古文曾是什麼意思,古文系是什麼意思
曾z ng 1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 zeng 曾 國太子巫,以國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鄫國曆經夏 商 週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 今濟寧市嘉祥縣南 長期住下來,去邑旁 即 阝 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