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否時在文言文中有疑問的意思麼

2021-05-28 23:41:42 字數 5456 閱讀 9493

1樓:文以立仁

「不」讀否時,在文言文中同「否」。如「或師焉,或不(fǒu)焉內。」——唐·韓愈《師容說》

否是副詞,常用在疑問句末,構成是非問句,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汝知之否?

看起來與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嗎」相同,但「否」並不是表示疑問的助詞,也不是疑問代詞,本身不具有表示疑問的意思。

以上面的是非問句為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否的意思是「不是、不能」,與「能飯」的「能」相對應,形成一正一反的判斷「廉頗老了,還能吃飯」或「廉頗老了,不能吃飯」,將能、否合在一個句子裡,就是「廉頗老了,還能不能吃飯?

」這樣的是非選擇句,否在句子裡的作用是對「能」的否定,本身並沒有疑問的意思。

現代漢語中的是非選擇句也是這種情況,如:「你說,你知道這事兒,還是不知道這事兒?」其中的知道或不知道表示是非判斷選擇,不表示疑問。寫成文言文,就是「汝知之否?」

文言文中的疑問助詞

2樓:匿名使用者

1、乎語氣詞「

乎」可以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疑問語氣。

疑問句中的「乎」字表示疑問語氣時,按提問的出發點和疑問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詢問、反問兩種情況。

詢問 詢問是說話人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回答,這類疑問多見於是非問句、特指問句和選擇問句。這是一種純粹的疑問,「乎」可譯為「嗎」或「呢」。例如:

①(王日)「戰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②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許行》)

以上二例是是非問句,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譯作「嗎」。

③事齊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將救韓乎?其不乎?(《戰國策•韓策》)

以上二例是選擇疑問句,說話人把兩種可能提出來,要求對方選擇一種作答。「乎」字可譯作「呢」。

⑤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論語•先進》)

⑥我則無禮,何以戰乎?(《載流之戰》)

以上是特指問句,句中有「何」這樣的疑問代詞特別提出疑點。「乎」字可譯作「呢」。

反問 反問是無疑而問,用疑問的形式表示毫無疑義的意見,所以不要求對方回答。因為是無疑而問,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時,句中還要用別的反詰語氣詞等來配合。這種「乎」字也可以譯成「嗎」或「呢」。

例如:①天之所置,其可廢乎?(《城漢之戰》)

②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許行》)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內容。其中1、3兩例與「乎」字呼應的是語氣詞「其」和副詞「寧」。

如果句中使用「不」「無」等否定詞,就構成否定形式,表達的也是肯定的內容。例如:

④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城漢之戰》)

⑤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莊子•秋水》)

「乎」與「不亦」構成「不亦……乎」,是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其反問語氣比帶其他反詰詞語的反問句要輕緩一些。例如:

①夫子嘗與吾言於楚也,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左傳•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③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2、歟(與)

語氣詞「歟」先秦多寫作「與」,「歟」是後起字。「歟」(與)和「乎」一樣,可以表示疑問語氣。

「歟」(與)表示疑問語氣時,在是非問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是說話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種看法,但還不能深信不疑,提出來要求證實。這是「歟」(與)和「乎」在表疑問語氣時的主要不同之處。這樣的「歟」(與)可譯為「嗎」或「麼」。

例如:①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論語•微子》)

②「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許行》)

③子非三閭大夫歟?(《史記•屈原列傳》)

「歟」(與)用在特指問句,幫助表達疑問語氣,句中也另有疑問詞,疑問的重點落在疑問詞上。可譯為「呢」。例如: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②誰與,哭者?(《禮記•檀弓》)

③大閹之亂,縉紳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歟」(與)用在選擇問句句尾,是表示無法肯定或否定某項或某幾項事情,要求對方選擇而發出的疑問語氣。可譯成「呢」,分句中常有「抑」來配合。例如:

①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②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禮記•中庸》)

③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歟」(與)用在反問句,表示不要求對方回答無疑而問的反詰語氣,可譯為「嗎」,有時也跟「也」連用,或跟「豈」、「得非」等配合。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孟子•公孫丑上》)

②得非急於求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韓愈《答吳充秀才書》)

③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3、哉「哉」字可以跟疑問詞配合用於詢問句和反問句,句子的詢問語氣和反問語氣由疑問詞來表達,「哉」字則給它們帶上感嘆色彩,可譯為「嗎」、「呢」。例如:

①此何鳥哉?(《莊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樑楚間哉?」(《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③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

以上諸例是詢問句,「哉」譯為「呢」或「啊」。

④晉,吾宗了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以上二例是反問句,「哉」譯作「嗎」或「呢」。

4、耶(邪)

句末語氣詞,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或「呢」。例如:

①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莊子•齊物論》)

④令名不彰邪。——《世說新語·自新》

幾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3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幾」在文言文中,不光讀音不同,而且詞性也不相同,相應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當「幾」讀「jī」(一聲)時

(一)充當名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義:古人席地而坐時有靠背的坐具。例如:《說文》:幾,坐所以憑也。又如:《考工記·匠人》: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

2、後專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小桌子。例如: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3、苗頭;預兆。例如:唐·蘇渙《變律》:徒有疾惡心,奈何不知幾。

4、政務。通「機」。例如:《法言·先知》:或問為政有幾。注:「要也。」又如:《文心雕龍·情采》: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

(二)充當副詞時,其意思如下:

1、表示非常接近,相當於「幾乎」、「差不多」。例如:漢·賈誼:《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又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幾死者數矣。

(三)充當形容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義:細微,隱微。例如:《說文》:幾,微也,殆也。又如:《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2、危險。例如:《墨子》:本不固者末必幾。

(四)充當動詞時,其意思如下:

1、接近;達到。例如:《爾雅》:幾,近也。又如:《易·小畜》:月幾望。

二、當「幾」讀「jǐ」(三聲)時

(一)充當數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義:微,隱微。例如:

2、表示肯定觀念,意思是「雖少但仍有一些」例如:唐·項斯:《江村夜歸》幾家深樹裡,一火夜漁歸。

3、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沒有多少」。例如:《左傳·昭十六年》:韓子亦無幾求。注:「言所求少。」

4、表示疑問,用以詢問數目的多少。例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幾為之笑而不陵我?又如:《孟子·離婁上》:子來幾日矣?

(二)充當代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表示疑問,相當於「何」、「什麼」例如:不知征馬幾時歸;幾樣(怎樣地,多麼地)

4樓:匿名使用者

幾ji一聲,桌子。 隱微,不明顯。 事務。 將近。

qi三聲,通豈。

ji三聲,數量疑問詞。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5樓:冷夜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做名詞:

會意。從竹,寺聲。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簡冊雜積之地,寺亦聲。本義:整齊的簡冊

同本義等,齊簡也。——《說文》

等級;輩分

士階三等。——《呂氏春秋·召類》

皆陛下故等夷。——《史記·留侯世家》。索隱:「言等輩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禮記·少間》

請自貶三等。——《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優等;等例(等級差別,地位高低的差別);等子(宋代的御林軍;標本,樣本);等分(等級名分);等外品(質量差,不列入等級的產品);等列(等級品位);等別(等級)

臺階出降一等。——《論語·鄉黨》

型別;樣子

爻有等。——《易·繫辭》。注:「類也」

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元· 關漢卿《竇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儕,等儔(同類)

戥子 。秤金銀和珍貴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做動詞等同,使一樣

以等邦國。——《周禮·大宗伯》。注:「猶齊等也。」

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注:「同也。」

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資治通鑑》

又如:等作(等同;當作);相等;大小不等;等頭(齊頭,齊等);等倫(同輩;同類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駕回。——范成大《州橋詩》

有個官人請說話,商議些事務,專等,專等。——《水滸傳》

又如:等車(候車);等人(等候別人);等米下鍋(比喻經濟拮据而急需)

推遲 。

如:等幾天再看

區別等次

以等其功。——《周禮·司勳》。注:「猶差也。」然後立樂等。——《禮記·樂記》。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級);等衰,等殺(等差);等務(不同的事務)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較)

做形容詞

程度、數量相等

等,齊也。——《廣雅·釋詁四》

示有等威。——《左傳·文公十五年》

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荀子·富國》

做助詞用在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後面,表示複數

臣等不肖,請辭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舉後煞尾 [etc.]

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舉未盡(可疊用)

關羽、 張飛等不悅。——《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購置筆、紙等

做副詞一樣,同樣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

又如:等夷(等儕。同等地位的人)

文言文中的 讓 是什麼意思,「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讓 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動詞,責備 責問。2 形容詞,退讓 謙讓。引申為推讓 拒絕接受。3 動詞,讓給 讓位給。4 動詞,亞於 比 差。使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含義很多,不過以動詞為主,詳細解釋和例子如下 命令 派遣.陳涉世家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讓 叫.夢遊天姥...

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動 1 本義 用言語解說,開導,說明 說,釋也,一曰談說也。說文 說所以明也。墨子 經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 請說之。吾在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輸 勾踐說於國人。國語 越語 注 解也。佐下軍以說焉。左傳 昭公九年 注 自解說。是欲以我為說於匈奴也。漢書 王莽傳 2 談說,講說 得...

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動 1.成,就也。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後漢書 列女傳 2 變成 成為。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 列女傳 3 成全。如 成玉成其事。4 形成。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吳均 與朱元思書 5 事物生長到一定的狀態 長成。五穀萎敗不成。呂氏春秋 明理 依新已五歲,轉眼 清 林覺民 與妻書 6 樹立。以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