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鎮江小姐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所看到、想到和聽到的表達出來。由於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作文水平的提高比起中學生來更有難度。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思維活動,寫作的過程往往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知識、經驗和想象之上。
因此,如果要讓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就得讓他們寫起作文來覺得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基於這些原因,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寫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一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課外多讀書、多觀察、多交流,廣泛涉獵歷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識。
這樣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且會產生描述、書寫的強烈願望。二是多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如讓一個組的學生把自己最近在課外書籍中讀到的優美詞句或精彩片斷背誦給其他學生聽,並每天評出一位優勝者,以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為了能夠獲得好評,他們積極準備、認真背誦,一學期下來,不僅自己讀了不少書,積累了不少詞句和文章片斷,而且從其他同學的背誦中獲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識,拓寬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
學習在於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會有意無意地去學、去記、去運用。那麼,作文興趣如何培養?
首先,老師應該讓學生寫感興趣的事,安排一些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的題目,如記自己的同學、家庭成員等。其次,要經常採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感覺有話可寫,還要安排相當數量的口頭作文。如可以利用講故事,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得流利、清晰;或者組織學生續故事,讓某一個學生講故事的開頭,其他學生把這個故事連下去,這樣由於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就有差別,故事的結局就自然不同;或者讓同學們注意觀察班上的某一位同學,然後不指名地用口語或文字描述其特徵,叫另一個同學猜他是誰,猜對了,說明這位同學的描寫是準確的。
這樣通過長期訓練,學生的作文興趣將會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會有所長進。 如何將學生積累的材料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一篇完整的作文,這是教師指導學生作文的任務所在。一方面應該要求學生為自己的作文列份提綱。
如選擇中心思想,然後選擇那些能夠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再安排和組織這些材料。編寫提綱再寫作文可以使學生做到胸有成竹,寫起來也得心應手,所以是一個寫作的好習慣。一方面平時講解課文時,分析例文的寫作方法,通過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知道如何確定中心思想、如何選材、應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詳寫什麼、略寫什麼。
有了較好的寫作指導,學生在完成習作時,就能較為全面地寫出該事物的特點,基本上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進行細緻、認真的修改。它包括中心思想的修改、文章結構的修改以及語言文字的修改等諸多方面。
形式要力求多樣,可以採取集體修改的方法,與學生討論分析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講評學生作文,從不足之處得出寫作應當注意的經驗;也可以組織學生給自己的作文寫評語。這樣的修改,不僅文章的質量會明顯提高,學生對作文課的興趣以及參與度也會明顯增強。 總之,引導學生寫好作文,應當遵循生活積累—藝術構思—寫作—修改的過程,在教學中精心安排、巧妙組織,這樣,作文教學才可望取得較好的效果。
取捨有度作文議**
2樓:徐天來
取捨有度
山泉放棄山間的安適,一路奔騰,東流入海,終於成就生命的壯闊;雄鷹擺脫父母巢穴的溫暖,奮力騰起,搏擊藍天,終於成就生命的豪放;蝴蝶衝破身體的束縛,破繭成蝶翩翩起舞,終於成就生命的華美……自然萬物因為正確取捨而成就生命極致。人生又何嘗不是?學會正確取捨,我們才能成就人生精彩。
古人云:"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與義的取捨,是人生取捨的最高境界,古人早就為我們制定了準則,即"捨生取義"。
古今中外循此準則而成就千古芳名者數不勝數。"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捨生命而取高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捨生命而取一片丹心,董存瑞高舉炸藥包屹立碉堡下,這是他捨生命而取人民之解放……危難面前這些仁人志士正確而偉大的取捨成就了他們青史留名的榮耀,人生路上學會取捨,我們才能成就人生輝煌。
人生是一次遠足,一次取捨即是一次選擇,如果我們選擇了不該選擇的,而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我們將無法重來,悔恨終生。因此,在人生的每一次取捨面前我們都應謹慎選擇。
當浩浩蕩蕩的義軍走過漢家小兒的門前,他在猶豫,他在徘徊,是走進這人群冒著生命危險起義還是躬耕壟畝過自己的安適生活?終於劉邦扔掉了鋤頭衝進了義軍,於是乎,伐暴秦,敗項羽,一次取捨讓劉邦成就了自己的帝王霸業,更成就了一個永遠令人難以忘卻的巍巍大漢。每當人們聽到昭君出塞的悠悠駝鈴,每當人們看到茫茫大漠衛青揮舞的戰旗,人們總能想起漢家小兒那次偉大的取捨。
當李白醉臥於華清池的臺階,當世俗的榮耀,帝王的恩寵將他包圍,他陶醉過。然而他明白,這不是他的選擇。於是乎,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毅然邁出了官場,走向了自由,從此放白鹿於青崖之間,煮酒作詩,中國文化裡一顆明珠冉冉升起。
正確取捨,讓李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由,更讓中國文化的天空多了一顆耀眼的明星。
王侯將相,遷客騷人因正確取捨而成就帝王霸業抑或千古文章,而每一個普通的人生也因正確取捨綻放出輝煌。學會取捨,讓生命更精彩!
3樓:國濤期刊
1. 見「 取捨 」。
2. 亦作「 取捨 」。擇用與棄置;選擇。
《呂氏春秋·誣徒》:「不能教者,志氣不和,取捨數變,固無恆心。」《漢書·賈誼傳》:
「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 顏師古 注:「取謂所擇用也,舍謂所棄置也。
」 宋 蘇軾 《賀韓丞相再入啟》:「強足以濟艱難,勇足以斷取捨。」 黃宗英 《美麗的眼睛》:
「光明啊,你的記憶儲存很別緻,取捨也鮮明。」
3. 亦作「 取捨 」。行止。
《荀子·榮辱》:「其定取捨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明 張綸 《林泉隨筆》:「使其取捨進退一以至公而不揚人闇昧之失,以顯其讁,亦何不可之有哉。」
取捨的含義:
取捨,是一種精神;取,是一種領悟。舍,更是一種智慧;取捨,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
『取捨』二字實在是寓意深刻:有取有舍,不捨不取,小舍小取,大取大舍;欲求有得,先學施捨。取捨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也是一門生存的藝術,是選擇、承擔、忍耐、智慧、痛苦與喜悅的達觀境界。
取捨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取與舍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在存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執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取捨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取與舍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取一舍的重複。
「取捨」二字取自「書聖」王羲之的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書法形式展示「取捨」品牌的高階定位和文化體味。
「取捨」是一種生活體驗。生活用紙即用即棄,取到捨去都在行動之間,這是每個人在日日實踐的生活方式。 「取捨」是一種人生哲學。
即:「取捨之道也,不必在時,因勢而導之,竭誠而進之。若蒼天不老之心猶在。
當取艱難而何畏?」無論為商從政,平民貴人,每時每刻都會面臨取捨,把握好取捨,人生乃得以平衡。
適度取捨往往決定人生走向為題寫一篇作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在茫茫人生中,充斥著許多十字路口,每一個決定、每一種選擇,帶領我們走向不同的結果.一項正確的決定,足以成就光明的未來;一項輕率、不經思考的決定,卻也可能使我們深陷泥沼.因此,人們在選擇前猶豫了,是要盲目追尋人群,亦或孤注一擲,開拓一條嶄新的道路.
那一次,我自己決定要不要補習.升上初中後,課業壓力明顯地加重了許多.日復一日的考試,沉重的升學難題,像重擔般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擔心跟不上別人,我也在父母的勸說下參加了補習班.但讀了一學期後,我便後悔了.往往補到晚上八點、九點,又有許多額外的作業.
放棄補習,意味著要自修;繼續補習,又吃不消.當時,我的內心天人交戰
以「取捨」為話題的800字作文
5樓:飛過的蛟龍
在歲月的流逝中,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選擇之中度過的.總在與自己的力量
不相稱的目標中,過份的欲求更多的東西.人們總是提醒自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可是人們的慾望和貪婪是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滿足,胃口就越大,得到的不能放下,得不到的,慾望的貪婪更是讓我們不顧一切去竊取.
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最恰當.人們總是在取與舍面前,更多的是選擇取,很少有人能真正地放下慾望的貪婪,捨去不現實的一切.總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天下之物皆該為自己擁有.
永遠不會滿足.人們總會得隴望蜀,過份地迷戀或貪慾那物慾橫流的東西.不斷地往自己的行囊中增加無窮無盡的身外之物.
也不管是必需的還是無需的,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屬於別人的,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欲而不擇手段地佔有,在利慾面前早就忘記了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其實,我們的人生是否幸福,關鍵是看一個人是否知道取捨.慾望太多,會成為一生的累贅.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歷史的長河裡如白駒過隙,在這瞬間的人生裡,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的太多,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有人說:人生是一個不斷放棄的過程,必要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過分的索取,自私的貪婪會重壓會讓我們不得不發出疲憊的呻吟,要知道背囊裡的東西多,越重,最終你索取的東西會使你累倒在地.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索取,但要淡泊,學會取與舍.否則,他會活得太累.
看淡一切,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做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和人生,失去也許是無奈的,而得到可能得益於失去.失去未必不好,得到可能更珍貴.得與失或者不在個人,而取和舍卻全在於個人造化.
記得有個故事:一富商收藏了價值連城的古玩,一天,拿在手中玩賞,忽然差點兒跌落摔碎,他驚出了一身冷汗,然而就在此時心中忽然覺醒,隨即將古玩摔落地上,如同丟棄了沉重的包袱,心境變得從容而淡泊.得與失,實則是一種心態.
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貪得無厭;失去,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得與失,不要看得太重,一切付之笑談中.
我們在拼命追求某一樣東西的時候,會覺得很振奮、很起勁.當然,我們也隱約地感覺到,在追求一物的同時我們會失去另外一物.但是,我們卻說什麼也不情願考慮那些可能失去的東西價值幾何,或者說,我們根本就不在乎所失之物.
好像,那些曾令人不遺餘力追尋的東西一旦到手以後,並不能夠令人心滿意足;何其如此?無疑,多了牽掛,少了悠閒.我們的心靈需要空間,若是被塞得滿滿當當,必不會舒坦.
要想贏得空間,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對某些物品的佔有.也就是說,清理工作首先應該對準我們滿腦子的慾望.對這個道理,知之易,行之難.
可以這樣說,當我們初識了酸甜苦辣以後.得失這個觀念就一直糾纏著我們,無論如何我們都無力將其拋在一邊.
原本,人是隨意的,做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做,全憑感覺,並不理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當人有所長進以後,做事情就更多地是憑藉理性了;但是,問題有時恰恰就出在這裡,理性被定義在一個相當窄的區域內,比如,搏鬥拼爭精神被極度地推崇,當其被應用得幾近氾濫時,自然也就成為了傷人身體的利箭.
依我看,天真往往與無邪結伴,成熟通常與世故為鄰;由概念而思慮得失,由得失而衍生雜念.由雜念而體行世故;這大概就是人心偏離本真的原因吧?我們喜歡看小孩子率性嬉鬧,或許,這就是想讓自己體會那曾經的但卻往而不復的天性.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已被各種慾望所累,心.再難回到童真的年代了.走過歲月,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現實,沒有了捨棄的勇氣,所以,也就只能呵護著,卻又不敢太費力氣.
人生就是如此難取捨.
生命是脆弱的,隨時都會被***,但生命卻又是堅強的,因為人們會用自己的意志力來應對上天的***;生命又是多情的,她安排了許多的悲劇和喜劇讓人們去體驗,可是人類又太偉大了,他有各種各樣的悲喜憂歡去應對上蒼的安排,於是;便有很多的故事發生,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或憂,或傷,其實這一切的一切相對於莽莽蒼蒼的世界實在是太渺小了.無論怎樣,都是上蒼賦予的一筆財富,所有的人,無論賢愚、貧富、貴賤,在一生中,,都會在許許多多的取捨之間,彷徨迷失、憂傷心痛.獨有極少數天賦異稟、智慧卓絕,同時經歷了許多的人情世故.
才會在最後一剎那洞悉一切,追尋本心,得到平靜喜悅,學會取捨,人生才能做到濃入而淡出.才能超脫自然和恬淡生活.看透得失的道理,或者會更加輕鬆把握一切而笑看雲起雲落,鳥飛鳥歸.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世間萬物,皆不能永存,得失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得之所得,失所該失去的.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才能真正掌握取捨之鑰;取捨之間關係一個人的命運前途的改變.有位哲人說的對: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是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怎麼樣做呢?
要懂的取捨.得與失應該放在相同位置看待,有些東西以得到為佳,但有的東西以失去為好.如果不分清紅皁白的一謂的追求,結果只能被所得到的東西所壓死,這就叫「自食其果」.
其實,得到的越多,責任就越大,負擔也就越重,人生在世,誰不想開開心心輕輕鬆鬆倖幸福福地過活.但在能力允許範圍內的追求還是應該值得提倡的,結果和過程我認為並不太重要,用心用實際去奮鬥了,沒有結果便是好結果;因為有過程的東西結果是在必然中伴隨的.倘若貪婪,結果也只是壞結果.
這樣不如品味過程來得快樂.慾望太多,成了累贅 ,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讓自己充實,滿足嗎?選擇淡泊,學會舍取.
然後繼續走自己輕鬆的路。
以人生為話題的作文,以人生為話題的作文
書是一扇明淨的小窗,開啟它我讀到了別人的快樂和悲傷,書是一位無私的奉獻者,伴著他,我學到了知識與力量,書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是我看到了真實的自我。當我們踏入校園時,我們就可以看到李若蟬的經典名言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能讓我們開闊視野,俗話說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讀書可以使我足不出戶...
以《勞動中體驗人生》為題作文,以《勞動中體驗人生》為題800字作文
去年春夏時期,爸爸帶著我和媽媽到一個菜園挖野菜。一進菜園周圍的一切全是綠色,管理員說一個塑料袋的野菜一元錢。勞動現在開始!爸爸說 挖野菜有兩個要點 一 把野菜周圍的土挖一挖。二 用手一拔就出來。聽完爸爸的話,我馬上就開始挖了,嘆!可真辛苦呀!小野菜啊,你為什麼在土地上長得那麼堅實,你知不知道,農民伯...
以人生為題的作文,寫不少於的文章
人 生 人生是什麼?在我眼中,人生就像一場漫漫旅途,只有過程,沒有結果。人生是由色彩交織而成的,有善良的白,沉靜的藍,熱情的紅,希望的綠和溫柔的紫。它們散發出的光彩,則是我們的生命。人生也可以是那一杯香醇的酒,慢慢地享受,細細地品味,自然也可以韻出生命的味道。媽媽曾經問過我 你想要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