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a: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時、空乃是
人類感知的方向,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康德)
b:康德說,時間和空間屬於人類思維的先驗預設。現代物理學卻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比物質的存在還要真實和根本。
我們的宇宙在膨脹,是空間本身在膨脹。有學者為康德辯解說,康德說的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物理上的時間和空間。
a:雖然康德認為時空是主觀形式,但並不意味著客觀世界的屬性是主觀的唯心的。應該說,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沒有發生變化。
康德認為,所有物自體的表象在意識先驗認識結構中重構成現在我們所感受的物質世界,我們歷史以來的所有正確的科學認識的客觀性由人類先驗認識的共性來保證。另外時間空間只是認識事物的邏輯上的先驗要素,一種「形式」,如果沒有「物質世界」(康德意義上的)提供「質料」,根本形成不了完整的意識。
舉個不太適當的例子:當我們看到面前有一個水杯,康德認為,我們看到水杯是因為可能存在的「水杯物自體」給予我們原始「刺激」,然後這刺激以空間的形式被我們所感知,這種「空間感」在我們看到杯子前就先天的存在。物理學家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認為杯子所佔據的場所即空間要不就是一個物理世界裡自在的物質運動場所,要不就是杯子這個物質本身佔據的屬性。
康德受批評的一點就是,他把物質世界自在解釋成一個可能是混沌的不可認識的「物自體」世界。但是,就限於物自體所表象的我們所感受的現實世界而言,一切東西的實在性都沒有動搖,物理定律還是那些物理定律,不過前提是不要談論「物自體」。
b:物理學家所談論的時空,是意識先驗結構所構成的現象世界裡的時空,他們給出了不同的時空模型,如牛頓時空和相對論時空。現在他們所用的宇宙學尺度上的相對論時空,是否適用於量子尺度?
由於觸覺,我們人類形成了不可入性、位置這樣的觀念,並由此建立起空間模型。沒有大小的「點」的概念是現有空間模型的基礎。而這個沒有大小的「點」在量子尺度上失效了,所以我們對量子現象難以直觀地理解。
這是否提醒我們,要統一引力理論和量子理論,必須對時空模型進行反思?超弦理論也是在時空體系上做文章,但對時空模型沒有大的突破。
而康德所談論的時間和空間,則更為根本,是屬於意識的先驗結構,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或許可以稱作元時間和元空間。在哲學上的空間和物理學上的空間之間,還有數學上的空間。數學上的空間是所有邏輯上可能的空間。
在談論哲學上的時空的時候,困難在於,此時哲學家的位置在**?畢竟我們的思維語言是在經驗世界裡發展起來的,卻要去談論先驗的東西,是否可能?
康德的「物自體」遭到很多哲學家的指責。但是,「物自體」的重要性在於提醒我們認知的限度,和認知發展的無限可能。
為什麼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主觀形式
2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a: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時、空乃是人類感知的方向,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康德)
b:康德說,時間和空間屬於人類思維的先驗預設。現代物理學卻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比物質的存在還要真實和根本。
我們的宇宙在膨脹,是空間本身在膨脹。有學者為康德辯解說,康德說的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物理上的時間和空間。
a:雖然康德認為時空是主觀形式,但並不意味著客觀世界的屬性是主觀的唯心的。應該說,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沒有發生變化。
康德認為,所有物自體的表象在意識先驗認識結構中重構成現在我們所感受的物質世界,我們歷史以來的所有正確的科學認識的客觀性由人類先驗認識的共性來保證。另外時間空間只是認識事物的邏輯上的先驗要素,一種「形式」,如果沒有「物質世界」(康德意義上的)提供「質料」,根本形成不了完整的意識。
舉個不太適當的例子:當我們看到面前有一個水杯,康德認為,我們看到水杯是因為可能存在的「水杯物自體」給予我們原始「刺激」,然後這刺激以空間的形式被我們所感知,這種「空間感」在我們看到杯子前就先天的存在。物理學家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認為杯子所佔據的場所即空間要不就是一個物理世界裡自在的物質運動場所,要不就是杯子這個物質本身佔據的屬性。
康德受批評的一點就是,他把物質世界自在解釋成一個可能是混沌的不可認識的「物自體」世界。但是,就限於物自體所表象的我們所感受的現實世界而言,一切東西的實在性都沒有動搖,物理定律還是那些物理定律,不過前提是不要談論「物自體」。
b:物理學家所談論的時空,是意識先驗結構所構成的現象世界裡的時空,他們給出了不同的時空模型,如牛頓時空和相對論時空。現在他們所用的宇宙學尺度上的相對論時空,是否適用於量子尺度?
由於觸覺,我們人類形成了不可入性、位置這樣的觀念,並由此建立起空間模型。沒有大小的「點」的概念是現有空間模型的基礎。而這個沒有大小的「點」在量子尺度上失效了,所以我們對量子現象難以直觀地理解。
這是否提醒我們,要統一引力理論和量子理論,必須對時空模型進行反思?超弦理論也是在時空體系上做文章,但對時空模型沒有大的突破。
而康德所談論的時間和空間,則更為根本,是屬於意識的先驗結構,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或許可以稱作元時間和元空間。在哲學上的空間和物理學上的空間之間,還有數學上的空間。數學上的空間是所有邏輯上可能的空間。
在談論哲學上的時空的時候,困難在於,此時哲學家的位置在**?畢竟我們的思維語言是在經驗世界裡發展起來的,卻要去談論先驗的東西,是否可能?
康德的「物自體」遭到很多哲學家的指責。但是,「物自體」的重要性在於提醒我們認知的限度,和認知發展的無限可能。
為什麼康德說時間和空間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3樓:
唯心主義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當然也就不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而把它們看作是觀念的產物。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頭腦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過
康德的此岸與彼岸之說到底是什麼,詳細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兩部分。
此岸——指可認識的部分,即事物的「現象」
彼岸——指不可認識的部分,即超越人們的認識界限而獨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觀以外客觀存在著的,它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產生感覺,但這種感覺是有限的。其根源於,「自在之物」與「現象」即「此岸」與「彼岸」之間有著一條原則上的界限,是人類認識無法逾越的鴻溝。
人們只能認識「自在之物」的現象,而不能透過現象去認識「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話,只能認識現象,不能認識本質。
康德可以說是一個可知的不可知論者,或者說,是一個不可知的可知論者。其原因在於,康德既肯定了數學、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現象世界之外設立了一個永不可能被認識的自在世界——「物自體」。現象世界是物自體在人類理性中所呈現出的樣子,但是由於人類心靈先天框架和正規化的影響,認識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遠無法校準。
康德的哲學體系,簡單的說就是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大致分別對應於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而他的判斷力批判,除了美學專業,一般的哲學專業對其觸及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兩樣東西,我們越經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們就越使心靈充滿有與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這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讀來讓人感覺甚為心潮澎湃,而且也屢屢被作為試題要求加以論述。
事實上,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分別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的研究物件。當然頭頂的星空在這裡並不僅僅是指天文學,而是整個宇宙自然。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將世界物質化的結果,必然就是機械化。康德所處的年代,已經是牛頓體系的統治時期,牛頓已經將世界嚴格規定在三大定律之內,而霍布斯的哲學也將人納入了這個體系:作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機械化了,人的自由被嚴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懷疑論者休謨又否定了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將知識引向了人的純粹聯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學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學的論述,完全是以休謨為出發點的,或者說,完全是為了解決休謨問題的。
首先,在人類認識方面,康德在休謨的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之外,增加了一個重要的分類:先天綜合判斷。
在休謨看來,命題只能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而且分析命題是依靠邏輯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綜合命題是依靠經驗證明的,所以是後天的。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題是綜合命題,但是卻又是依靠先天的邏輯分析得出的:比如一個數學命題,3+5=8,無論怎樣分析3和5兩個數字,都無法得出8這個概念;還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題:
比如物體都有重力,這也是一個依靠邏輯分析的綜合命題。
所以,有一些依靠邏輯分析的必然正確的綜合命題,康德將它稱為「先天綜合判斷」。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是因為先天綜合判斷打破了休謨的綜合命題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論,從而為數學、自然科學等綜合命題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礎。
在康德看來,要擺脫之前哲學體系的侷限徹底解決認識問題,就要徹底擺脫傳統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取向:心靈應該符合世界——無論是唯物論的感性世界還是唯心論的理性世界。取而代之的,康德試圖假定世界應該符合心靈。
這個認識論上的革命,康德稱之為哲學的哥白尼革命。假定世界應該符合心靈的意思是,心靈在認識世界的時候,總是給外部世界帶去自己的認識正規化,總是通過自身認識外部世界的方法來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說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在認識論領域,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心靈對認識物件的作用,也正是從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開始,辯證法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那麼,心靈在認識世界的時候,給世界帶去的認識正規化是什麼呢?康德認為,這個認識正規化,就是心靈的直觀形式。具體來說,就是時間和空間。
時間和空間就像兩個透鏡,心靈總是通過這兩個透鏡來認識世界。因為數學(包括幾何學)都建基於空間的概念,所以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先天性,數學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於心靈的直觀形式的原因,我們認識到的世界總是受到影響的,是一個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現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物自體向我們展現它,但是我們的總是受到自身心靈的影響而無法完全認識它。
康德的認識論主要是為了解決休謨問題的,通過先天的時間和空間,康德證明了數學的必然性——然而數學的必然性是休謨也承認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證明自然科學的必然性。而要證明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就要證明三大概念:
自我、宇宙、上帝。當然上帝這個概念是多餘的,但是在自然科學尚不發達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論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就已經將經驗統一在心靈的認識中,而我們經驗的統一就說明了自我的統一,證明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我們的心靈通過形成世界理念,產生出經驗中的全部事件的一個綜合,這就是宇宙。
最後,上帝何以可能?我們的心靈通過形成上帝理念,產生世界中所有聯絡的原則,作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這就是上帝。
正是由於自我、宇宙、上帝的統一性,所以因果聯絡、自然科學都是必然的。而我們的心靈在認識世界的時候,給世界帶去了12個先天的範疇,我們的經驗世界被範疇綜合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自然界,而範疇加諸其上的法則,就是自然規律。這,就是「人為自然立法」。
當自然科學的必然性確立以後,人是不是也被機械化了呢?在康德看來,不是這樣。
康德認為,人在他人眼中,作為一個現象的人時,是服從自然規律的,但是人在作為自我的時候,是一個自在的自我,是不服從自然規律的。這樣,他很好的解決了自然科學和人的自由的對立問題。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個自在的自我,那麼善和惡又應當如何區分呢?於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絕對命令。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絕對的善;而絕對命令是一個沒有任何條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訴你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為世界統一的心靈理念和出現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為一個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屬性,我們也是不可知的。所以,為了善能夠可能,還需要三個道德公設:
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麼他就沒有理由為他的選擇負責
2.不朽:至善是很難達到的,所以人們必須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夠,在死後靈魂也可繼續努力達到至善的目標
3.上帝:人們必須相信有一個懲惡揚善的上帝,他總是會對人們的努力做出獎賞。
時間和空間的終點是什麼
因為時間是time,空間是space,所以他們的終點就是最後的共同字母e。時間的終點是永恆。空間的終點是無形。時間和空間 的終點就是 永遠無形 時間和空間的終點就是生命的終結。和男友分手了,他空間說說寫生命太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什麼意思?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不會去傷心為...
糖酵解和糖酵解途徑的概念,還是為什麼糖酵解是燙的無氧氧化和有
糖異生的途徑基本上是糖酵解或糖有氧氧化的逆過程,糖酵解通路中大多版數的酶促反應是可逆的,但是糖權酵解途徑中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三個限速酶催化的三個反應過程,都有相當大的能量變化,因為己糖激酶 包括葡萄糖激酶 和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應都要消耗atp而釋放能量,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應使磷酸...
天壇公園的開放時間和關閉時間為什麼有兩個?到底是22 00關門還是18 00啊?兩個時間分別是什麼
首先得理解天壇公園的結構,天壇公園有四個大門,天壇公園裡面有很多景點,每個景點也有一個門或者多個門,這裡的18 00關門是指18點關的是天壇公園裡面各個景點的門,而22 00點關的天壇公園最外面的四個大門。一個是公園大門22點關,另一個是裡面景點的關門時間,就是祈年殿 圜丘 齋宮 皇穹宇這幾個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