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淹鎮歷史沿革,淹城的歷史沿革

2025-04-20 00:20:47 字數 2877 閱讀 2176

淹城的歷史沿革

1樓:四葉草

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

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

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乙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儲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

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築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乙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測,這裡曾經有乙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淹城的最早歷史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

常武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時期為吳王壽夢四子季扎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記》雲:「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

史記》雲:「吳公子季扎所據,是為延陵之邑。」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

清代《讀史方輿紀要》雲:「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墊深寬,周廣十五 裡。」除此之外,常武地區的一些地方誌亦有零星的記載,如宋《鹹淳毗陵志》雲:

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

念奴嬌。淹城懷古 文、荒村野鶴。

狼煙散去,嶂層林,靄裡隆顯莊穆。三水橋邊,愁周室,幾多冤魂怨苦。

城闕如鐵,森森壁箭,蕭裡千聲咽。斜霞送晚,暮裡殘陽如血。

曾憶奄君尊顏,鎖眉皆弱小,夢裡嗟呀。築城屯兵,御列強,何須三山五嶽?

撫今懷古,看強者食弱,版圖幾劃。人生有何?風雨情濃同越。

小淹鎮的介紹

2樓:顛顛

小淹鎮位於安化縣境東北部,離縣城30公里。總面積182.5平方公里。2000年總人口3621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93人。

相傳南宋嘉定17年,寧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詣京師(杭州)繼 位過此,忽值石門潭伏漲,淹留竟日,故名小淹。小淹為清代兩江總督陶澍的故鄉,今存陶澍陵墓,文瀾塔及道光帝御書「印心石屋」等珍貴歷史文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小淹鎮行政建制多次變更。

1987年有小淹鄉併入,1995年敷溪鄉併入。境內多山,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8%;資水流經其境,境內支流有白沙溪、平溪、伊溪。主要資源有 木材、楠竹、茶葉、棕片、油桐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通公路、懷桃公路相繼過境,區位優勢日漸凸現,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加快。2000年,鎮財政收入1252萬元,農民人均 純收入1028元。

小淹鎮的區位規劃

3樓:k莫沫

小淹社群居委會、白沙社群居委會、敷溪社群居委會。

金雙村、雙仙、老安村、百足社群、長衝社群、石峰社群、肖家村、白蓮村、雙橋社群、苞芷園、

陶澍村、楊思村、勝利村、幸福村、百花村、百福村、碧溪村、古雙村。

小淹鎮的工業發展

4樓:手機使用者

鄉鎮企業 有各類企業322家,其中鎮辦24家,村辦7 0家。主要行業有竹木加工、茶葉及商飲、運輸等,是年總產值443.7萬元。90年代 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

最大的建玲竹業有限責任公司拆困始建於1993年,該廠利 用本地楠竹資源,生產高檔竹地板,產品遠銷西北、東冊御配北。2000年實現產值3200萬 元,交稅400萬元。臺灣同胞邱進雄先生獨資創辦的州指「時代竹器廠」,始建於1992年 ,為縣內第一家臺資企業。

2000年,交稅50萬元,交「一金兩費」15萬元 ,安置農村剩餘勞力150人,產品衛生筷銷臺灣及東南亞。勞務輸出亦 逐年增多,2000年為4200多人。

小淹鎮的農業發展

5樓:媯又

糧食耕地37490畝,其中稻田19400畝。天水田、冷浸田約佔 40%。旱土18000餘畝,旱糧作物有紅薯、玉公尺等。

80年代後,大力推廣雜交稻、良 種紅薯和玉公尺,糧食總產有所提高。2000年總產糧食10826噸,比1986年增加 240噸。茶葉小淹歷為安化黑磚茶主產區,其中花磚茶曾遠銷國外,聲譽頗高。

1986年,有茶園6620畝,年產茶葉355噸。在市場激烈競爭中,茶葉生產日趨低 落,1994年,茶園減至4000餘畝,產量降至?288.5?

噸,至2000年,仍不見覆蘇。

林業有林地11.46萬畝,蓄積量6.5萬立方,森林 覆蓋率為65%。松杉以外,楠竹全縣有名。但1987年木材市場放開後,一度造成亂砍 濫伐。

1989年,全縣開展滅荒綠化,至2000年,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78%,活立 木蓄積量增至1 0萬立方公尺,並有楠竹573萬根。是年,林業收入為329萬元,比1996年191萬 元增加138萬元,主要是楠竹加工增值所至。

果木有成片果園603畝,年產柑橘、板栗53.3噸。1988~1991年,全鎮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0萬元發展優質果木,1991年果園面積達2500畝,1994年水果年產量達303噸。但因市場變化和技術滯後,全鎮果品產量逐年下降,果園面積逐年減少。

至1995年,果園面積已降至1600畝,比最多年減少近千畝。

畜牧以飼養牛、豬、羊及家禽為主,多為戶養。年飼養量:年2000頭左右,豬萬頭左右,羊3000餘頭,禽6萬餘羽。

並有部分山塘養魚。2000年,牲豬出欄17000頭,肉類總產量1442噸,水產品產量25噸。

鳳凰城的歷史沿革

鳳城之名源於明代鳳凰城堡。據 明史 地理志 記載,定遼中衛 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城山東南 南似誤,應為北 成化十七年築 清置鳳凰廳,二年 1913年 改廳置縣,均以鳳凰冠之。後因與湖南省鳳凰縣重名,於1914年去 凰 添 城 故名鳳城縣,一直沿用至今。鳳城縣自戰國末期至秦統一六國後,一直為遼東郡地。兩...

評劇的歷史沿革,上海大學的歷史沿革

1922年3月18日,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在上海閘北青島路青雲坊 今青雲路298號附近 創辦。學校的創辦者是校長王理堂 校務長陳績武 會計湯石菴,他們以提倡新文化為號召,設立了國文 英文 美術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為主的160餘名學生。為加速培養更多的共產黨幹部,中共 決定創辦一所幹部高等院校...

熱河的歷史沿革,隆化縣的歷史沿革

1914年2月,中華 設立熱河特別區域,脫離直隸省直屬於 同年7月,成立熱河道。所轄區域包括原直隸熱河都統管轄的14個縣,另外將內蒙古卓索圖盟的7個旗 昭烏達盟的12個旗併入。1928年9月17日國民 正式公佈將熱河改為省,屬於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和卓索圖盟 昭烏達盟的共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