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讀史》之啟示,王安石《讀史》一首

2025-04-14 22:05:23 字數 3706 閱讀 5231

1樓:成大文化

王安石的《讀史》

給我們如何讀書、如何認識世界以深刻啟示。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用批判的精神來審視歷史,審視世界。

王安石《讀史》一首

2樓:漢匠文化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讀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王安石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把糟粕當精華的情況而寫的,詩的前四句說一攔鎮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蹟。後四句說有人把古**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

這首詩寫得深沉、抑鬱,抒發了詩人的憂愁和怨憤,容量甚大,耐人尋味。

這首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王安石的歷史觀。詩人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抨擊,表現了乙個改革家的戰鬥精神。

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乙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蹟。歷史簡笑粗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是在當時也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後世就更是如此了。後四句說有人把古**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

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並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後世強加於他的汙水肯定不會少。

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正史」對他的評公升帆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是被後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來說明在文藝創作上刻畫人物時,外表好寫而內心世界和本質精神卻不易寫的道理;或者說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資料引自網路)

王安石讀史告訴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壇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黮闇:矇昧,糊塗。②糟粕:這裡用公尺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並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後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覆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於分辨,切忌盲從。

王安石讀史什麼道理

4樓:步餘年

這是通過讀歷史去了解了一些歷史上的事情,然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說是要以歷史上的一些事情為借鑑,這個是古代歷史的乙個用法,也就是說古代人為什麼會熱衷於編歷史,這個是乙個很大的用處,也就是給當時的一些人借鑑,比如說資治通鑑就是這樣。

5樓:齋冰

這實數對人的道理,他在也可以幫助人們知道歷史的乙個身體變化,然後幫助人們知道自己身上的乙個得失。

6樓:介曼青

能按時讀詩說明了什麼道理?說明了人類的文明在進步,思想在進步。

7樓:勤奮的苦海

王安石讀歷史以後發現很多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史為鑑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8樓:盼不到的大黃蜂

其實就是學習古代變法的成敗,積累相關經驗的。

9樓:網友

這是什麼說著玩說著話白天晚上做鬼怎麼說這個你問小數字。

10樓:天啟星辰

王安石獨立式能夠知道這個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頑石本身還是知道我們具體在想什麼樣問題。

王安石的讀史闡述了什麼道理

11樓:暮靜雨

王安石曾作過許多詠史或懷古的詩篇,他的這類詩歌常常能夠針對千年相沿的歷史陳見,發前人之未發,因而立意超卓,表達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本詩題為「讀史」,可見它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而發,而是針對整個歷史而發,因而具有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和更廣泛的指對性。在這首詩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賢們的悲衰固然表現了他深刻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這種悲哀不僅僅是先賢們的,而同時也屬幹作者自己。

王安石既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參知政事以後,積極推行新法,本為起弱圖強,但是這種改革之舉,當時就有人非議,黮闇承誤,而後人又將如何評說,他白己更是無從左右的了。他自己對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憂慮的。

作者正是把自己這種探刻的人生體臉融鑄到這首詩歌的創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現了自已悲哀、疑懼和憤激的複雜情感。

這首詩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發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對書本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卻無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義。書本是前人經臉、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因此,為了繼承前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博地讀書。但是,書本又並不都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裡有高下之分、有真偽之別,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於區別,批判地繼承。

前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誠如是也!所以。我們在讀書時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無保留地兼收幷蓄,以假為真,以訛傳訛,以至為書而誤;我們只有以懷疑的理性目光去擇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血肉,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就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的啟示。

12樓:九月榕樹

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啟示我們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於分辨,切忌盲從。

讀史王安石表達技巧?

13樓:帳號已登出

歷史是一面鏡子,若鏡面不光滑,照的人就會走形。《讀史》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以他豐富的人生的閱歷,他是清楚前人寫的歷史,與史實是大有出入的。

他感嘆「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行藏是《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裡泛指有成就的人一生的政治活動,自古以來要成就功名事業,那是必須付出辛苦勞動的,但到頭來又把事業託付給誰呢?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史官寫史,把當時的黑暗掩蓋了,讓錯誤承襲下來,眾說紛紜,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有些歷史流傳下來的糟粕,就不是真實的歷史精華了。就如丹青畫筆,畫出的只能是模仿外形容易,要想畫出精神實質就難了。「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最後他表白自己,我雖然不能實現古代高賢的理想,但我要堅守高賢們的主張,(其實就是他的變法主張)儘管紙寫的歷史已經蒙塵了!這裡體現了王安石儘管變法失敗,也將被寫進遭貶的歷史,但在他的內心裡,仍老當益壯的堅守。真的是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14樓:解憂浩哥

王安石《讀史》是2020年全國二卷的詩歌鑑賞題。這是一首借事抒懷詩,也是一首以詩歌為體裁寫的讀後感,也是一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說理詩。

15樓:網友

《讀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王安石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是一首著名的諷刺詩。

16樓:葉孤綠凝

這個它是這些技巧啊,非常明確的,這個可以獨具的一些意義。

請問王安石的元日一首詩怎麼寫的,元日 王安石的詩 帶拼音 。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 經濟危機以及遼 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 越次入對 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

描寫思念家鄉的一首王安石的詩是那個

宋代王安石思念家鄉的詩那是 泊船瓜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七絕觸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迴歸江寧的願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願赴任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

王安石和柳宗元的詩各一首,關於柳宗元的詩詞

我覺得最好的是這首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還有就是 早梅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溪居 久為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