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牽青芬所己
問鼎中原,漢語詞語之1,問指詢問,鼎指古代緩簡煮東西的器物,中原指黃河段哪衡中握做下游1帶,企圖奪取天下;用來比喻有私心,想佔據所有。該成語出自於《左傳》。
2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問鼎中原,漢語成語,拼音是wèndǐngzhōngyuán,意思是比喻企圖奪取天下。出自《左傳》。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西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塌櫻喊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團野頌棚天休。桀有_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_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_(音致)止。
成王定鼎於郟_(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問鼎中原是什麼意思
3樓:甘李柚
問鼎中原的意思:問鼎中原(鼎:古代一種三足或四足兩耳的器皿,禹鑄九鼎,夏、商、週三代視為傳國之寶,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
黃河中下游地區,泛指中國)原指楚王問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後用於比喻有奪取國家政權的野心。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問鼎中原(拼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是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成語故事: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為得天下者所據有。西元前606年,楚莊王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實力雄厚、圖霸天下的楚莊王見了王孫滿,詢問九鼎大小輕重。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答道:
九鼎的大小輕重在乎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自身。」
楚莊王見王孫滿拒絕了他,就誇耀楚國的軍事力量加以威脅,說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光我們楚國士兵在戰場上折斷的敵人的戈尖矛頭,就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倨傲少禮的楚莊王,善辯的王孫滿進行了巧妙的反駁,他先繞開楚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他說:「大禹統治天下,天下九州,每州都送來出產的青銅,鑄成了九鼎,象徵整個天下。
夏桀無道,鼎就遷到商朝;過了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了周朝。可見,只要有德義,鼎雖小也很重,重得很難搬得走;如果沒有德義,鼎雖大也很輕,輕得很容易失去它。從周成王把鼎安放在郟鄏那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
最後又說:「周室雖然衰微了,但是天命還沒有完,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所以寶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聽了王孫滿義正詞嚴的一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分之想。
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於是偃旗息鼓,告辭而去。
問鼎中原的意思
4樓:布00無言
1、問鼎中原的猜賣基本解釋。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在上古時期。
鼎亦是刑具,用於烹人,即釋義統治者的生殺大權。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或領土。
2、問鼎中原的意思就是企圖奪取天下,也指有野心的權勢人物奪取統治天下的霸權。
例喚坦句:張作霖穗鏈逗。
野心勃勃,欲稱霸東北,問鼎中原。
3、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問鼎中原和退避三舍的典故,問鼎中原,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三家分晉,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 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處 左傳 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問鼎中原 企圖奪取天下。出處 傳說夏禹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問鼎中原 楚莊王東周洛陽閱兵,問王孫滿鼎有多重,言外意是與周天子比權量力。後指企圖奪取政權。退避三舍 楚成王收留並款待公子...
春秋時期問鼎中原了是哪吧主,春秋時期問鼎中原了是哪一個吧主
應該是楚莊王。見宣公三年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 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結果王孫滿回答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 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
寫出下列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問鼎中原管鮑之交退
問鼎中原 楚莊王和周定王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 退避三舍 晉文公重耳 老馬識途 管仲 這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1 楚莊王 2 管仲 鮑叔牙 3 晉文公 4 管仲 成語典故和其代錶的歷史事件1 老馬識途 管鮑之交3 退避三舍4 一鳴驚人5 問鼎中原 20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