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1)、秋天的景色很美,使人感覺「安閒明澈」;(2)秋天和「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伴我度過那些複雜多變」的歲月;(3)秋天具有超強的容忍性。9.(1)秋天教會了他「怎樣去利用寂寞無聊的時刻,發掘出生命的潛能,尋找到迷失的自我」;(2)秋天告訴他「生命的過程註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絢爛到平淡」;(3)秋天使他懂得「生命不是虛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實而具體」10.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後者主要是呼應開頭,總結上文。它們的位置不能互換,因為前者在開頭,強調的重點是「你神禪的資訊」,以此引出下文,後者則是在上文描寫的基兄腔礎上總結出秋的「智慧的低語」的,所以不能互換位置。
前一問2分,後兩問共2分,意對即可。11.選出句子,可以從修辭手法、作者感情或自己的感悟等方面去分析。(視分析的準確性、語言表達等因素酌情給分。
12.示例: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羨瞎衫到碧霄。——劉禹錫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等。
羅蘭 寫給秋天簡介
2樓:匿名使用者
羅蘭。羅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河北省立女帶高子師範學院師範部畢業。1948年去臺灣,1959年至1991年,在臺灣「警廣」主持**及教育節目,長達32年。
灶橋出版作品除《羅蘭小語》外,還包括散文、**、隱行猛遊記、詩歌、詩論等。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
羅曼羅蘭的寫給秋天 好句的賞析的和課文分析
3樓:淡紫欣的憂傷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
丁丁的伐木聲**山谷,田野裡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
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
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
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
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
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
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
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羅蘭的《寫給秋天》的解析
4樓:匿名使用者
1.(1)秋天教會了他「怎樣去利用寂寞無聊的時刻,發掘出生命的潛能,尋找到迷失的自我」;(2)秋天告訴他「生命的過程註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絢爛到平淡」;(3)秋天使他懂得「生命不是虛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
5樓:匿名使用者
《寫給秋天》實際上是寫給自己,寫給人生,寫給生命!內心深處的情感借對「秋」的描述與思考來表達,情感是寄託在秋的「神韻」之中,可謂酣暢淋漓。
法國作家羅曼 羅蘭有哪些名句,法國的羅曼羅蘭有什麼名人名言
羅曼羅蘭的名句太多了,比如 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擺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極 要使鐘擺停止在它的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他說過 失敗可以鍛鍊一般優秀的人物 它挑出一批心靈,把純潔與強壯的放在一邊,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 但它使其餘的心靈加速墮落,或是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對於他有很多的名句,比如說做一個不...
出自羅曼羅蘭《名人傳》的佳句,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的名言
名人傳 名句 1.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2.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3.力量,那是不同於常人的精神 4.用痛苦換來人生 5.任何病痛都會隨之帶來好處 6.讓夢想成真的最好辦法就是醒來 7.被蒼蠅咬上幾口,駿馬依舊賓士向前。8.你不是天生的贏家,也不是天生的失敗者,成為什麼樣...
《名人傳》(羅曼 羅蘭)的讀書筆記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 羅蘭的 貝多芬傳 米開朗基羅傳 和 托爾斯泰傳 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 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