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森新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原文是沒有句讀的。這樣的句讀,版本是朱熹的。以大儒論,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是「榜上有名」的。顯然這樣的句讀是靠譜的。
一、以德報怨儒家一直擅長於洗地 。比如以德報怨,在中國歷史上儒家鼓吹了幾千年,到近代被廣泛吐槽後,後世儒家又狡辯說:原文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貌似很有理,其實是狡辯。
以原文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獨掌文化牛耳,儒家若不願意,誰能斷章取義?即便有人斷章取義說「以德報怨」,2000多年儒家都不訂正,到現代被吐槽才訂正?很顯然,拿原文說事,是沒有說服力的。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的句讀顯然不可能考慮現代人的吐槽。這樣的句讀當然是孔子的願意。朱熹原話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理所當然而。也就是說,到朱熹的時代,儒家都認為,愚民是應該的。儒家是乙個崇古非今的學派,愚民跟崇古非今一脈相承。
現代儒家拿句讀說事,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為句讀就能洗地,可惜這兩種說法,都是語文不及格。都是文盲的說法。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意是「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承前省略,才省略了後面的乙個「民」字,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孔子在「民」字上承前省略了,為啥「使」字不省略,還用了兩個?顯然說不通。
2、這樣的句讀,「使」字完全成為了毫無意義的虛詞,為啥不省略 ?「民可,由之;不可,知之」,八個字可以表述的內容,為啥畫蛇添足的多用了兩個「使」字?
很顯然,換句讀的方式,不僅說明孔子是文盲,而且說明洗地的這些人同樣很文盲。
三、怎麼看?很簡單,崇尚儒家的,洗地都洗的這麼笨拙、醜陋,甚至不惜把孔子抹黑成文盲。崇尚儒家者,語文水平也太次了吧?
錯就是錯。靠這種笨拙的洗地,不能改變孔子愚民的事實,反而彰顯儒家的無能。原本是愚民,被句讀成道德敗壞了。丟人。
2樓:紅祖蔭n代
儒家思想是斷續的串聯,孔子也是在死前才悟透人生。
3樓:俏麗又深湛灬幫手
我覺得儒家的思想其實就是君王社會思想的反應,是為君主這種統治階級服務的。
4樓:職場的小娛樂
我認為孔子對比同時代的人,還是比較開明的,還是會為老百姓謀福利。
5樓:不著急上課
我本人還是比較支援儒家的思想。因為我覺得儒家的思想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受用的。
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容指什麼?
6樓:民生無小事
1、「仁」:以人為本,人性關懷。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
2、「義」:公平正廳灶尺義,堅守原則。
義」本來含義是適宜。作為倫理學範疇的「義」,是指乙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
3、辯帆「禮」:恭敬尊重,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範。
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係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識,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乙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
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
5、「信」:忠於職責,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意思是對自己的承諾過的事情負責任。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
孔子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具體指什麼?
7樓:元寶中
1、仁:以人為本,平易近人,是對德行的要求。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乙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2、義: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義者,人字出頭,如念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3、禮:「明禮」即講文明,「禮之用,和為貴遲橡寬」,其價值取向為「和諧」。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惡、不僅知人,而且要自知。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誠信為本,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範。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8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西,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9樓:王志剛剛剛
我覺得意思就是當乙個人如果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的時候,還是不要讓他有做決定的能力。
10樓:小九七
可以讓民眾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但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做,我認為就是這個意思了,屬於愚民思想。
論語對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
11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中關於這幾個問題的論述很多,特別是仁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人和事,孔子認為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但是,孔子認為仁並非遙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所以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至於義的方面,我覺得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話最能說明問題,這句話中雖然沒有提到義這個字,但其內涵就是義。
而對於禮的問題,孔子對其子孔鯉所說的」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最具代表性。
信的問題,咱們來看看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由此可見,孔子對於信的重視程度。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他倡導仁、義、禮、智、信。()
12樓:哲哥聊歷史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清消畢氣,他倡導仁、義答芹、禮、智、信。(橋或)
a.正確。b.錯誤。
正確答案:a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他倡導仁、義、禮、智、信。()
1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槐隱風氣,他倡導仁檔拍、義、鉛蠢廳禮、智、信。()
a.正確。b.錯誤。
正確答案:a
五行中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的關係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你所說的是品行的行,而不是五行的行 仁 仁慈 善良。義 正義,正直。禮 禮儀 禮節。智 智慧 才智。信 誠信 信用。世界和平統一,社會安定團結就是 仁 熱愛祖國,以國家利益為重是 義 關心家庭 關心國家 心懷天下是 禮 懂得力量強弱的恰當使用是一種智慧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做到 看重...
什麼叫仁義理智信,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是仁義禮智信吧,儒家的五常。孔子 仁 義 禮 孟子 仁 義 禮 智 董仲舒 仁 義 禮 智 信 後稱 五常 這 五常 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將 仁義禮 組成一個系統 仁者人 愛人 也,親.親為大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仁以愛人為核心...
請問有誰知道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故事
論語不是故事,是講道理,我要的是故事。或者 關於仁 義 禮 智 信每一個各想三個古代小故事?最好是文言的,沒有的話白話也行 戰國策 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出無車 無以為家 等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