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結構像恆星系結構?原子結構是什麼?

2024-12-27 06:20:17 字數 1818 閱讀 2805

1樓:乾三老師

原子的結構的確非常類似於星系之間的運轉結構。有人認為,原子內部構造的「微觀世界」,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到底是什麼?

認為,這個頭銜,只能獻給「現代科學」。

正是現代科學的出現,讓人類飛躍了時代,也讓我們漫無邊際的想象真正有了實現的可能;從茹毛飲血的石器時代,到如今上天入地的資訊時代,也正是「科學」,給了我們真正變得與眾不同的契機。

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有許多的未解之謎在等待著人類鑽研和印證。比如說,原子內部,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奧秘:我們都知道,原子世界的核心,就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進行公轉。

不知道,這是否讓你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這和太陽系,乃至於「銀河系」的基本構造,其實都是吻合的。它們所做出的基本上是橢圓運動,經過科學家檢測之後,這些電子的公轉角度和速度,比率甚至都和一些大型星系相差彷彿!

這為我們揭示了一點:或許原子並沒有很多人設想中的那麼簡單。微觀世界和巨集觀世界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天文系教授戈登,在他的一篇最新**中就已經指出;

假如我們能對原子的觀察更進一步,或許就會發現原子內部藏著乙個嶄新的宇宙。對我們來說,它僅僅是個原子;但是,原子宇宙內部,很大可能也有生命存在!

因此,有一部分人猜測,或許外星超級文明至今仍然沒有被我們發現,就是因為他們躲在了原子世界裡。也覺得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2樓:梅銘蘭

原子的結構的確非常類似於星系之間的運轉結構。原子世界的核心,就是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進行公轉。

3樓:鹿凵小童鞋

原子結構是由原子核,質子,中子,組成的。

4樓:晴梔

原子的結構的確非常類似於星系之間的運轉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由三個夸克構成。

原子的結構

5樓:網友

原子結構(也可稱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原子非常小,以碳(c)原子為例, 其直徑約為140pm(皮公尺),但通常以半徑記錄,在以公釐(mm)為單位的情況下,直徑為,是由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電子組成的,這些電子繞著原子核的中心運動,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著太陽執行一樣。並且原子與宇宙任何黑色粒子相同。

原子核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子核中的質子或中子可能由內外兩種平衡力構成的球型振動能量層。利用此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大小的能量堆層構造出各種各樣比較穩定的原子核。詞條詳細介紹了中性原子模型、實心 帶電球模型、棗糕模型、土星模型、太陽系模型、波爾模型、有核模型以及查德威克模型。

構成原子的結構粒子之間的數量關係。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注意:中子決定原子種類(同位素),質量數決定原子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核電荷數)決定元素種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整個原子顯不顯電性,也決定著主族元素的化學性質。

6樓:時甜章佳以蓮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由三個。

夸克。構成。

電子的質量為(乘以10的負31

次方)千克,而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分別是電子的1836倍和1839倍。

7樓:菅雪豆逸馨

圖已經很明確了。

原子重量。是原子核。

包含不帶電荷的中子。

還有忽略不計的電子。

所以可以簡單說。

原子重量就是質子和中子的重量。

由於電荷是平衡的。

所以把原子核帶的正電荷補成零就行了。

原子結構的探索,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經歷了哪幾個探索歷

道爾頓最先提出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湯姆生髮現電子後,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即帶負電的電子嵌在均勻帶正電的原子內。盧瑟福根據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核式結構,認為原子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集中了全部正電荷和大部分質量,電子繞原子核旋轉。波爾根據氫原子光譜對電子軌道做了量子化,認為電...

氦原子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氦原子的結構特點就是惰性,也即它唯一的一層第一電子層上達到了電子的穩定結構。以致在化學反應中,不易得失電子,表現出相對穩定的性質。氦原子是組成稀有氣體氦氣的粒子。原子體積 質子數 ,核外電子數 中子數 。最外層電子或者電子的穩定結構。滿足了最外層電子或者電子的穩定結構。氦離子與氦原子光譜結構差異的原...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下列原子結構模型中最切近實

a 20世紀初湯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棗糕式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球 體,正電荷均勻分佈在整個球內,而電子卻象棗糕裡的棗子那樣鑲嵌在原子裡面,不切實際,故a不選 b 玻爾的量子原子結構理論,解決了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經典原子理論中 原子坍塌 的問題,最切實際,故b選 c 1909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