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愛耗子的婷婷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出自**?
2樓:文史一家人
此句出自王陽明《傳習錄》,辯證說明「知行合一」理論。意思是:認識深刻並且能夠很好落實才是真正的行動,行動過程中只有明覺、精察,才能認為認識深刻。
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兩者是一體的,這也是與朱熹的理學最大的不同之處。
朱熹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就這樣聽上去好像很合理,對「知」、「行」沒有偏重,但其實「知為先」就已經意味著以「知」引領、決定「行」,所以當時的讀書人都只會說不會做,這也是陽明當時極力批評的現象。
知行合一下一句
3樓:李冰峰喜愛旅遊
意思:最高深的道理隱藏在最簡單的事理中,有悟性的人可以從最簡單的事理中獲得最高深的道理,從而成功。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尤其應當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提出背景:王守仁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非常深切地瞭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王守仁認為心靈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世界觀點,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鄰竊斧」。
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
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知行合一下一句
4樓:共由木子
知行合一下一句是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
知行合一(漢語詞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哲學理論,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哲學特點: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出自**?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
5樓:妙筆生花的芊芊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6樓:高分子散人
知行合一意思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行是指人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知行合一是為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呢?
王陽明算是一個名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他的 知行合一 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 兩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 知而不行 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知行合一的口號
陽明有一些名言,如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等,但是定為口號可能不太合適。你要一個跑操的口號,那就定為 做你所想的,想你所做的。寫幾句感恩的標語!1 愛就是責任,愛就是奉獻。2 把一顆感恩的心化作一份感恩的奉獻。3 別人給予我愛,我當把這愛也給予別人。4 不懂得感恩,你只是個沒有靈魂的軀體。5 蠶燭...
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是什麼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格物,語出 大學 物格而後知至。致知在格物。四書章句集註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窮理,就是窮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