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滿天星花花
「唐」最早是陶唐氏的簡稱。陶唐氏是遠古時期一個部落的名稱,居住在平陽一帶(現今山西臨汾),首領是堯,因此稱為「唐堯」。周成王時滅了唐堯,封其弟叔虞,稱為唐叔虞。
叔虞傳子燮父,改「唐」為「晉」,延用至今。後來不管「唐」及「唐國」有幾處,其封地、轄境都在今山西境內。唐堯雖早在周朝已經滅亡,但文化的傳承是有繼承性的。
比如「李」這個姓氏得於皋陶,皋陶是堯時執掌刑獄的「大理」,子孫相襲,代為理官,以官為姓,故稱「理氏」。後來「理氏」子孫因避紂王之害逃到伊侯之墟,吃木子得以保全性命,遂改「理」為「李」。可見李姓與「唐」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就李淵而言,公元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他出任太原留守,負責鎮壓山西一帶的起義軍。次年時機成熟,他就在太原起兵,而後據有天下。可以說,李氏起家於太原——這個古老的「唐」地。
得到天下後,他命國號為「唐」,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紀念意義的。
2樓:市玟
因為唐高祖李淵在奪得皇位前是隋朝封的唐國公。在山西太原境內。後來得天下,就用了唐做國號。
李淵的封在是上古堯帝的發祥地,堯帝又稱「唐虞」,故稱此地為「唐」,加上李氏王朝為證明自己是承天受運,追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來掩蓋自己的外族血統,強調李氏政權的合法地位。
3樓:馬其他騎士團
國號都是與地域所在古國稱號有關的。三國時候蜀國叫蜀國是因為益州是古巴、蜀國(成都就在古蜀國地域裡)所在,稱為蜀地。吳國叫吳國是因為都城建業在春秋吳國的所在。
魏國叫魏國是因為洛陽在戰國時期屬於魏國。唐叫唐,我想是因為李家的發源地是西周時期叔虞所受封的古唐國。
4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隋時曾封唐國公,所以即位後就以唐為國號。如雍正皇帝做皇子時封雍親王,所以即位後用雍正這個年號。
5樓:留戀淡藍時光
北周時,楊、李均是八柱國。楊家世襲隋國公,李家世襲唐國公爵位。楊家楊堅稱帝前爵位是隋國公,因此,建國號為隋。李淵因此建國號為唐。
6樓:薯條
隋朝時候,李淵在朝為官。以為他平定南陳有功,被隋文帝封為唐國公。叛亂後,就以封號建國號為唐。
7樓:匿名使用者
李淵被封為唐國公。
8樓:匿名使用者
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故其建國後便以唐為國號。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李淵曾為唐國公。
10樓:玦代
因為他們李家人喜歡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時,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故其建國後便以唐為國號。
歷史上許多朝代的稱號都是這樣來的,如漢朝,劉邦曾被封為漢王。
1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建立前。李淵被封唐公。
13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 李淵被封為唐國公 所以 起名唐朝。
14樓:do啊啊啊啊啊
因為李淵隋朝時曾受唐國公爵號,而且當時有人也叫他為唐公。之所以叫唐朝,有兩點。(1)是因為「唐」也意味著堂堂正正的「堂」,這是在治理國家方面。
(2)是因為曾受唐國公爵號,對隋朝皇帝的尊敬。以上是個人觀點。
15樓:我預判了你預判我的預判
李淵因為封為唐國公、所以立國號為唐。
16樓:宋志方
李淵在隋時叫 唐國公。
17樓:光光胡
隋朝時,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所以其建國後便以唐為國號。
18樓:銀忘
隋朝時,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故其建國後便以唐為國號,後來便延續下去。
19樓:網友
因為李淵是唐國公吧,晉陽起兵,得到了草原十八部的一些支援。
20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隋朝的時候李淵被封為唐國公吧。。
21樓:江涵碧
唐高祖李淵在稱帝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他稱帝后就用封號「唐」做了國號。
22樓:長江的後浪
因為李淵為唐國公,所以以唐為國號。
23樓:疏影暗香揚州慢
因李淵世襲唐國公爵位,所以天下成為唐朝!
24樓:青州從事
隋朝時,李淵之父大野虎被封為唐公,故其建國後便以唐為國號。
唐朝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25樓:而且我
這是因為李淵曾經的封號是唐國公,所以為了感激祖父立下的功勞,用唐作為開國的封號,唐朝當時作為世界上特別強盛的國家,與其他的國家也有很密切的往來,在其他地域的國家以及地區都稱呼中原地區為唐人,即使是現在還有很多國家有唐人街。
26樓:劉心安兒
唐朝的時候疆域非常遼闊,然後這個名字是**於爵位唐國公,同時也和堯帝后世有關,影響特別嚴重,這是因為唐朝統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300年,而且唐朝時候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達到了頂峰。
唐朝的皇帝都是姓李,為什麼到了南唐,南唐的皇帝也是姓李,唐朝和南唐是兩個朝代,難道之間有什麼聯絡?
27樓:百家農家小院打造
後人把後來的唐史稱南唐以示區分。其實在當時仍然叫唐朝,
28樓:匿名使用者
冒認一下,搭上個名氣大的祖宗,增強其政治合法性。
29樓:曾經的愛戀人
南唐的皇帝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唐朝的子孫 南唐皇帝的先祖被唐朝皇帝賜姓的。
30樓:網友
沒有關係的,只是冒認罷了,為了建國嘛,就要採取一些非常的措施。
31樓:海魂
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冒認李淵後代,沒有關係的。
唐朝國號的由來 唐朝為什麼叫大唐
32樓:阿沾愛生活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
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家李龜年等。 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
唐朝國號的由來 唐朝為什麼叫大唐?
33樓:大愚若智
唐朝國號的由來 唐朝為什麼叫大唐?
唐朝因為開國皇帝李淵是唐國公所以叫唐,明朝因為驅逐蒙元,功比日月,所以叫明。其實唐朝的「唐」字稱呼不是這麼的簡單。
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一個朝代的確立,首要的是要確定國號,唐朝也不能概莫除外。關於歷史上的唐朝,為什麼叫「唐」朝呢?
「唐」字本身在我們漢語中是很好的一個字。一個唐字,拆字是從庚從口,「庚」為殷實繁盛之意,「口」為生命繁衍之意。「唐」字還有廣大浩蕩、燦爛輝煌之說,代表有吉祥和廣大的意思。
加上古代人認為朝代傳承是五行相生相剋而來。《易經》中把唐字拆開有元吉之意,金木水火土五行運道,易經坤卦中對唐朝的吉祥斷語是「黃裳元吉」,唐朝為土,隋朝為火,土能掩蓋火,唐朝承代隋朝是五行運轉之道。
李淵為什麼把國號稱之為唐,還因為李淵更想證明自己出身高貴。先追溯李氏的淵源,隴西李氏,出身於西漢飛將軍李廣武將世家,又為秦國名將李信的後人,甚至說唐朝皇族是老子李耳的後裔。
李淵之所以把國號稱之為「唐」,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傳說中的遠古部落名叫陶唐氏,堯為部落頭領,李淵起兵興邦之地正是「唐堯」部落之地。
堯、舜、禹之後,時至武王伐紂周朝建立,「桐葉封弟」之典故,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在山西晉陽之地,也是唐叔虞的分封之地。隋唐時,到了李淵,在此地也受隋恭帝進封為唐王。
可見,「唐」這個名號,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有運勢、風水、人為之說,不是李淵隨便起個唐字而來的。中華歷史上的大唐盛世,唐朝的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無比寶貴的唐遺產,像唐三彩、唐詩等,我們也身為唐人而自居。
34樓:陽光的胡燕
李淵的發跡地是山西。上古時期的聖人堯帝,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叫做唐,就是在當時李淵的山西。所以堯帝也叫做唐堯。李淵也將其國取為唐,顯示自己的正統。
3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李淵稱帝前是唐王,開國皇帝用封爵來作為國號是比較常見的。
為什麼他叫唐朝,唐朝為什麼叫唐朝?
這個,你得去問問李世民。唐朝為什麼取名叫唐朝?李家天下為什麼要叫唐朝?唐 最早是陶唐氏的簡稱。陶唐氏是遠古時期一個部落的名稱,居住在平陽一帶 現今山西臨汾 首領是堯,因此稱為 唐堯 周成王時滅了唐堯,封其弟叔虞,稱為唐叔虞。叔虞傳子燮父,改 唐 為 晉 延用至今。後來不管 唐 及 唐國 有幾處,其封...
唐朝為什麼那麼繁榮,唐朝為什麼那麼繁榮強盛呢?
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鎮壓了各股農民起義軍,統 一了全國。626年,唐高祖把帝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貞觀年間,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起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 貞觀之治...
清末為什麼沒有像東漢末年,唐朝末年一樣天下大亂
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皇帝太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的發生 都打不過漢族,肯定不會被入侵 1.當時高麗還是中國的一個郡,日本,東南亞那邊還是蠻荒之地,草原的鮮卑族內亂不止,西域的軍隊懟不過西涼鐵騎 2.中原的軍事力量依舊比草原民族的力量強大 有人防守,公孫瓚曹操都有功勞 東漢末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