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佛手
賞析《賣炭翁》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這首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燻黑的手指頭。
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
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本該盼望天氣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
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猶炭賤願天寒」是誰的詩句
2樓:
1、是白居易的詩句。
2、原文
《賣炭翁》
晚唐詩人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3、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戶曉的詩作「心憂炭賤願天寒」表明了炭的貴賤 a.由天氣決
3樓:陡變吧
d試題分析:天氣、需求影響商品的**,但不能決定商品的**。a、c不符題意,不選;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時間決定,b不符題意,不選;商品的**由價值決定,並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d符合題意,應選,故答案選d。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首《賣炭翁》是哪位唐朝詩人的作品
4樓:離恨天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_,生於河南新鄭。[1]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2]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5樓:物流鄭學姐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中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出自白居易的《觀刈麥》。
《賣炭翁》
唐代 白居易
原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觀刈麥》
唐代 白居易
原文: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農家很少有空閒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燻蒸,脊樑上烤晒著炎熱的陽光。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擴充套件資料:
《賣炭翁》創作背景: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
他對宮市有十分的瞭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觀刈麥》創作背景:
《觀刈麥》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至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縣尉在縣裡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
《觀刈麥》和《賣炭翁》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人,後遷下邽。
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
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6樓:匿名使用者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一詩中對刈麥者的心理刻畫的詩句: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難道他們真的「不知熱」嗎?
不是,為了搶收,為了活命,再累再熱也只有忍著,挺著。這種矛盾的狀態是在典型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奇特心理,也從側面暴露了刈麥者的艱難處境。這與詩人另一名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可憐他身上的衣服太單薄,可心裡希望天氣更寒冷一些,炭才能賣個好價錢)有異曲同工之妙。
7樓:匿名使用者
《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8樓:匿名使用者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1)《觀刈麥》詩中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同樣表現隱含的矛盾心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
9樓:手機使用者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2)今夜偏知春氣暖
(3)猿鳴三聲淚沾裳
(4)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5)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6)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按要求默寫詩句。(1)白居易《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刻畫了賣炭翁雖然衣服單
10樓:惰惰牌啤酒
(1)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2)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
這是王維的 終南別業 註釋 終南,指終南山。陲 邊境 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值 遇到。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父親早死,母親篤信佛教。從開元二十八年 740 到天寶三年 743 王維先隱終南山,晚年又在陝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覆,他早已...
泰劇《願時光凝結》主題曲是誰唱的啊
願時光凝結 來片頭曲 用心把天空源鎖住 演唱 baidew the star 5 不只是天空 會隨著時du 間而變暗 你知zhi道嗎我的心 dao也會隨著它變暗 在我的心裡滋長的愛情 猶如夜晚浮現的夢幻 誰能留住夕陽 哪怕只有片刻的餘暉 時間走到盡頭 我們的故事 都消失仰望天際 漸漸窒息 想用我的心...
有關明月的詩句有哪些?詩人是誰
1.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望月懷遠 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 生查子 元夕 4.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5.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月夜憶舍弟 6.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