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利刃狂飈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2樓:匿名使用者
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偵察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都護: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後漢書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了嗎
3樓:匿名使用者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
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回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答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候騎:
一作「候吏」。
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裡指前敵統帥。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裡代指前線。
《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了嗎?
4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運用歷史典故。因為那是詩人赴河西節度使幕時的真實經歷,沒有引用歷史事件,所以不能算是引用歷史典故。
5樓:西銘末羽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6樓:紫風流
勒石燕然,這是典故啊,表示了唐人開疆拓土進取精神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了嗎
7樓:不要叫我佳木姐
用了。《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8樓:溫酒夜談話千古
1、「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句詩運用了歷史典故;
2、運用的典故為:勒石燕然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9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時,竇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後有「勒石燕然」之說.暗示已勝利或對勝利的嚮往或期盼.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運用什麼典故
10樓:鋼叉插猹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運用什麼典故
11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這首詩寫出了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
描繪了塞外壯闊奇麗的景象及到達邊塞訪問的
情況,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一 這句詩表達詩人對邊關將士的讚美之情。二 擴充套件知識 1 原詞欣賞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2 作品簡介 使至塞上 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