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寶寶
唐朝著名詩人王勃,出生望族,自幼聰慧好學,六歲便能寫一手好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就能指出書中的過失;十歲時,在一個月時間內竟能通讀六經,絲毫沒有障礙。他能詩作賦,有「神童」之譽。
王勃才華出眾、詩文俱佳,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為唐初詩壇四大家,號稱「初唐四傑」。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名句。
據載,王勃寫文章前,並不預先構思,先研磨幾升墨水,然後一下子把墨水喝光,再拉起被子呼呼大睡。等到睡醒,拿起筆就寫,很快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一字都不改動,就這樣定稿。當時的人都說,他是在腹中先打好了草稿。
後來,這個故事被反面立義,用來指缺少文才或寫不出好文章的人為「胸中無墨」,漸漸地又被演變為「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毫無學識的人。
2樓:徐天來
胸無點墨
胸無點墨,釋義:肚子裡沒有一點墨水。舊指人沒有文化。
點:一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鄉曲塾師,盡有胸無點墨,識字甚寡,茫然於訓詁句讀而踞座皋比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
"因為市上的書賈都是胸無點墨的,只知道甚麼書銷場好、利錢深,卻不知甚麼書是有用的,什麼書是無用的。"
目不識丁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3樓:僑中黃建成
目不識丁
mù bù shí dīng
【解釋】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出處】《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結構】主謂式。
【用法】中性詞。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識;不能讀作「shì」。
【近義詞】胸無點墨、不識之無
【反義詞】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辨析】~和「胸無點墨」;都形容沒有文化。但~偏重「一字不識」;「胸無點墨」偏重在「沒有一點學識。」
【例句】原來~的他;經過兩年學習已經可以讀報紙了。
【英譯】not know a single word【成語故事】唐朝幽州節度使張弘靖的部將韋雍和張宗厚經常在一起喝酒,那時天下太平,邊關沒有戰事,這些將士沒有事做。他們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練武不如練文,你們能拉滿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個字」。
由於「個」與「丁」接近演變而成。
4樓:一問時代
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mù bù shí dīng ]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據說「丁」應寫作「個」,因為字形相近而誤。後來形容人不識字說「不識一丁」或「目不識丁」。
出 處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成語故事
唐朝幽州節度使張弘靖的部將韋雍和張宗厚經常在一起喝酒,那時天下太平,邊關沒有戰事,這些將士沒有事做。他們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練武不如練文,你們能拉滿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個字」。
由於「個」與「丁」接近演變而成。
5樓:匿名使用者
目不識丁 mù bù shí dīng
成語解釋:丁:表示最簡單的字。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
成語出處:《舊唐書 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成語造句:我試問如果你母親要把你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俗商,或者一箇中年官僚,或者一個紈袴子弟,你難產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成語辨析:~和「胸無點墨」;都形容沒有文化。但~偏重「一字不識」;「胸無點墨」偏重在「沒有一點學識。」
成語使用: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發音技巧:識,不能讀作「shì」。
褒貶解析:屬貶義成語
關於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
6樓:y神級第六人
目不識丁
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出處]
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例句]
他是一個目不識丁的粗人。
[近義]
不學無術 一無所知 不識之無 不辨菽麥 ...
[反義]
識文斷字 精通文翰 學富五車 博覽群書
7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
漫畫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
」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成語故事365》故事簡介
8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故事365》編排上有意使書名名符其實。
它摘選成語編成四卷,排人四季之中:春為人生,夏為性情,秋為世相,冬為事理。每季又分作三月,一月一類,每類一個主題。
《成語故事365》在說明成語出處和含義的同時,更著意於故事的描寫,把生動、形象和故事性、教育性當作第一位的要求。對原典故文的含意,力求相符;對故事的生動性,則刻意求之。因為作者想,既然已把《成語故事365》當作再創作類書籍了,也就不必過於拘泥原文,而等同於翻譯,那樣就失去了創新的意義。
基於這樣考慮,我自然也就把合理的聯想和某些細節上的虛構當作重要寫作方法之一。
成語故事大全(貶義詞)有哪些?急急急急急~~~~~~~~~~~~~~~~~~~~~
七步之才成語故事
9樓:好麗友
【成語】: 七步之才
【拼音】: qī bù zhī cái
【解釋】: 形容才思敏捷。
【成語故事】: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薰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後終於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藉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
「父親在世時,常誇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
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裡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麼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石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讚他有「七步之才」。
10樓:匿名使用者
曹植被曹丕逼迫七步成詩,形容人有急才。
關於知識的成語故事
11樓:匿名使用者
學富五車
xué fù wǔ chē
【解釋】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舊時多用作稱讚別人學識好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
【正音】車;不能讀作「cē」。
【辨形】富;不能寫作「付」。
【近義詞】博大精深、博學多才、見多識廣
【反義詞】目不識丁、胸無點墨、才疏學淺
【例句】
(1)郭沫若先生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
(2)讀書人應該以~為自己的目標。
滿腹經綸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大全,成語故事大全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 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
成語故事葉公好龍,葉公好龍成語故事簡短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注音 y g ng h o l ng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樑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樑 柱子 門窗及所有傢俱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繡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典故 漢 劉向 新序 雜事 記載...
殺雞取蛋的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殺雞取蛋
殺雞取蛋又可叫做殺雞取卵,這個成語故事是指為了急於得到某種利益,毀壞了產生這種利益的根本,可以說是 殺雞取蛋 有個老太婆,養著一隻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的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撿到這麼一大砣金子,什麼事兒也不用幹,日子還過得挺闊氣。她閒得沒法兒,就天天守著她的寶貝雞,只盼望他早點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