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黎眉州蘇軾全詩翻譯,蘇軾的《梅花》翻譯 急求!!

2022-04-09 21:56:47 字數 5351 閱讀 9313

1樓:真的及時雨

《寄黎眉州》蘇軾40歲左右知密州,在密州所屬的膠西縣,寫詩遙寄任眉州知州的黎錞。詩將瓦屋山和峨眉山對舉,夢迴縈繞的家鄉山水如在眼前。表達了對共同恩師歐陽修的懷念和歸隱之情,由於蘇軾不滿新法,政治上受壓抑,思鄉、歸隱之情甚濃。

寄黎眉州

蘇軾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

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余天。

治經方笑春秋學,好士今無六一賢。

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首聯寫作者登高遠眺,「孤雲落照」,既是實景,又飽蘸了詩人的情感。

頷聯中作者藉助想象,將內心情感融人對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繪中。

頸聯是說如今再無愛好人才的賢能的歐陽修了,表達出對恩師歐陽修的敬仰。

「且待淵明賦歸去」借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傳達出詩人志向難酬、不滿時政、思鄉歸隱的想法,表現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共將詩酒趁流年」寫出詩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歲月中共同飲酒作詩的期待,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與朋友相聚的溫情。

2樓:我也想知道阿

寄黎眉州:

寄黎眉州

宋代:蘇軾

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

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余天。

治經方笑《春秋》學,好士今無六一賢。

(君以《春秋》受知於歐陽文忠公,公自號六一居士。

)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蘇軾的《梅花》翻譯…急求!!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

流年長相守對應詩詞

蘇軾《題西林壁》的譯文

3樓:無敵的存在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品名稱

題西林壁

創作年代

北宋作品出處

《東坡七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

版本一題西林壁⑴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⑵,遠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識廬山真面目⑷,只緣身在此山中⑸。[1]版本二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⑵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⑸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3]白話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3]

4樓:歲月不寒

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1]

註釋譯文

註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認識;清楚。(注:這裡不是看清楚,沒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於。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

5樓:530248537玥玥

檢舉 | 2011-4-5 15:49 滿意回答 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1]

註釋譯文

註釋(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認識;清楚。(注:這裡不是看清楚,沒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於。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

6樓:匿名使用者

正看廬山,高嶺橫空;側看廬山,峭拔成峰;遠近高低,形象各異。

為什麼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為自身在這山中的緣故吧!

此詩寓理於情景,巧妙地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

《記遊松風亭》 蘇軾 翻譯及賞析

7樓:

釋義:我曾經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這裡的松風亭下面散步。

走得腿腳感到疲憊了,就想到亭子裡休息。可是眺望著山上的亭子還掩映在高高的樹捎上面,心想這可怎麼能夠到上面體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頓開,忽然說:

「這裡的山間有什麼地方不能歇息呢?」於是就像掛上鉤的魚。忽然間得以解脫。

如果人能夠感悟這種境界,即使在戰場上短兵相接,戰鼓聲猶如雷霆震響,前進就會死在敵人手中,後退就會死於軍法制裁,在這個時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鑑賞:作者說他一次本欲縱步松風亭頂,因足力疲乏,不由產生畏難情緒。正在躊躇之際,突然悟到:

「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如電光,如火花,這個妙悟令他豁然開朗,頓時獲得了「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般的輕鬆。

並由此及彼,進而覺悟到,即使在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的戰場,人當「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的生死關頭,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間之頓悟,是禪宗「當下即是」、「看穿憂患」思想的發明,是他在嚴重的政治打擊之下,依舊能處處坦然、無往而不樂的精神支柱,在這裡,佛家思想給了他積極的影響。

然而這種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並未空對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詮釋,而是於娓娓敘來、隨筆點染中,寓理於象,又夾以解頤的妙語,精彩的比喻,在輕鬆怡然的情調中,表現出對自然景物的賞會及對生活哲理的領悟;且文章著墨不繁,卻既富理趣,又饒情趣,令人玩味不盡。

原文:《記遊松風亭》 宋代:蘇軾

餘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註釋:1、嘗:曾經。

2、寓居:暫居。

3、縱步:放開腳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樹梢 。

6、死敵:死於敵手。

7、死法:死於軍法。

8、意謂:心裡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敵:死於敵手。

11、雖: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麼:如此,這樣。

作者簡介: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

8樓:厚靜涵

原文: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

」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譯文: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痠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麼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

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裡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裡才能休息。

」於是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賞析: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9樓:徭洛

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痠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麼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

「這裡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裡才能休息。」於是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

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10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記遊松風亭》

餘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勾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譯文:東坡曾經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風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想到樹林裡休息。

卻看見松風亭的屋簷還在樹林的遠處,心想:怎樣才能到得了。後來轉念又一想,突然有了體會:

「這裡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頓悟,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蘇軾雖被貶官有二品大員一下官至九品,遠發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態和人生已趨向平和,「人為什麼一定要登上某個極點呢?

為何不欣賞沿途的風景,歇歇腳後下山呢?」

蘇軾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髮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

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蘇軾的狂有哪些

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上闋主要寫描寫出獵的盛況。起句陡兀,老夫聊發少年狂 用一 狂 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以 老夫 自嘲,又言 聊發 與 少年 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 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名句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柳宗元城上高樓接 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 亂颭 芙蓉 水,密雨斜侵薜荔 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 文身 地,猶自音書滯一鄉。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思想感情用了什麼手法 主要運用了比喻 或 象徵 雙關 借景抒情 等 頷聯表面上是在描寫夏季的 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