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合一是什麼,姓氏合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什麼年間

2022-03-18 16:22:37 字數 5967 閱讀 3714

1樓:易書科技

在現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姓和氏沒有什麼區別。《現代漢語詞典》「姓氏」條目下雲:「表明家族的字。

」這說明「姓氏」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一個雙音節詞。要說區別,也有,那就是單說時,一般說「姓」。如「您貴姓」、「我姓王」等等。

「氏」字有時也單用,但要放在某姓之後,表示姓什麼的。如「王氏兄弟」,「王氏」就是姓王的。早期的姓氏可沒這麼簡單,它們代表了兩個概念。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家族的形成要晚於部族,這就決定了姓的產生必然後於氏的產生。而且姓只是家族的標記,應用範圍較窄,因而有關遠古社會的姓的記載也就十分罕見。

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個在各方面都出現動盪、變革的時期,正如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言,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讀通鑑論》)。古代的姓氏制度,也在此時出現了不小的動盪與變革。由於經濟的發展,政局的動盪,戰爭的頻繁,原來嚴格的等級制度不斷受到衝擊,宗法制與井田制日漸鬆弛乃至被沖垮,不少貴族降為平民甚至奴隸,血緣的紐帶或血統的貴賤區分已無法維持。

而原來的一些庶人、工商則由於經濟力量的發展和在動盪中得到充分顯示才能的機會而大大提高其社會地位,乃至白衣而為卿相。在這種情況下,「氏」日漸增多,稱氏也不再成為貴者的特權,原來無氏的平民逐漸有了氏,因為在頻繁的社會交往中相互間稱氏稱名,有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客觀的需要。當男子逐漸都有了氏時,氏就成為人們相互之間加以區別的重要標誌,而原來少數的姓卻被大量的氏淹沒其中,氏就取代了過去姓的地位,氏姓不分,或說氏姓合一。

戰國以後,就人人都有姓(也即都有了氏),都稱姓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戰國直至漢初,姓與氏常常混而不別。在戰國到秦漢的變革中,秦滅六國,使六國的貴族失去原有的特殊地位,而與平民地位相近,從而使大家都一樣的有「氏」,是姓氏制度發生變革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說:「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漢代早已姓氏合一了。

2樓:居韋

秦統一六國之後 姓是部落時期的遺留,表明你的血統 氏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只有貴族才享有氏,是家族的代表 越往後,氏的使用率超過了姓,所以秦統一之後,取消貴族制度,姓氏合一,絕大多數家族就只保留氏,而不再提自己原本屬於哪個姓了 不過,也有一些比較傳統的人,依然使用姓作為自己的氏,比如今天還能見到的姬、姜等帶走「女」字怕你的姓氏

姓氏合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什麼年間

3樓:匿名使用者

從戰國時代開始,隨著封建宗法制度日益走向窮途末路,賜氏命族之制也漸漸變得混亂了。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資格立氏,而隨著士與平民權力、地位的上升,他們也開始稱氏了。氏一濫,也就不再是貴族特有的標誌,氏與姓的作用沒有什麼區別,其界限日益模糊。

到秦滅六國,結束了分封制度,姓與氏就合一了。

4樓:極酷設計

姓氏合一應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的從分封制改郡縣制開始的。氏本來就是統治階級為了方便管理分封的王用的。哪個王想作亂,他的一氏就會受牽連。

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5樓:花黎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

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命氏之法主要有:

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

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

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後,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範「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

」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

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後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於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

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乾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

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

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

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

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

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

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並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漢以後,新的姓氏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避禍而改姓; (2)為避帝王的名諱而該姓; (3)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時,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演變成漢姓; (4)當某一姓氏的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時,往往演變成幾種不同的姓氏。

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已與現代幾無二致了。

6樓:醉花巷裡彈娛樂

什麼是姓?什麼是氏?姓和氏的區別是什麼?

7樓:小閻子學歷史

文史常識:姓和氏是否有區別 很多人不知道

8樓:大雜鍋kku8穜

暈 沒什麼區別 就是那時候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啊!

姓氏有什麼來歷?姓和氏的區別是什麼?

9樓:在黃龍古鎮塘釣的月光石

姓和氏,既有十分親近的關係,又是用途不同的兩個標誌。 姓源自於母系社會。當時,各個氏族為在交往中表明身份,用氏族的龍騰作為自己的標誌,這種標誌龍騰的徽記便成為姓的雛形,也反映了先民們對圖騰的崇拜。

氏出現在父系社會上古的姓,源於母系,該是沒有大疑問的。即便黃帝和炎帝是由於出生在姬水和姜水,從而 得「姬」和「姜」姓,又從「女」旁和含有「女」字,那麼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場所。

黃帝以「姬」為姓,但卻不稱「少典氏」,而稱「有熊氏」和「軒轅氏」。這是由於黃帝所率領的部落群在戰勝炎帝所率領的部落群以後,又打敗蚩尤率領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後駐在「有熊」這個地方(相當於後來的建都)。黃帝的氏族部落,以駐在地而得「有熊氏」。

至於「軒轅氏」,一說「軒轅」也是地名,《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軒轅之立,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還有一說,黃帝(氏族)因發明了以馬拉車,而得「軒轅氏」(古代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為 「軒」,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為「轅」)。

這與「有巢氏」、「燧人氏」的**類同。

炎帝以「姜」為姓,又稱神農氏。《白虎通義》:「古之人,皆食禽獸肉。

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教民農作」。發明農業的氏族,被稱為「神農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原始遊群時代、母系氏族時代乃至上古五帝時代(父系氏族)的姓與氏,不同於先秦和現代的姓氏觀念。那時不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並非全由其後人承繼、續傳。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黃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顓頊,姬姓,名頊,高陽氏。堯,祁姓,名放勳,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湯,子姓,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

姬發,姬姓,名發,即周武王,為文王姬昌之子。

從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見,以姓名合一而稱,是從西周開始的。姬昌(周文王)傳子姬發(武 王),姬發以下為成王姬誦、康王姬釗、昭王姬瑕……東周最後一個王為報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舊中國時代逐漸而成的。到了漢代,大多的人便只稱姓而不稱氏了。這與家庭的宗法制度的確立有關。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為古代氏族系統的一種制度。其淵源於祭祀。當時,每個氏族或部族,都有他們自身所祀的神,並認定此神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護神。

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廟之名,主祭的人稱為宗子,主祭人所轄的族人,稱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輔助分封制度。

周把諸侯分為同姓、異姓兩類。周,姬姓,凡姬姓諸侯,奉周王為宗主。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為大宗,規定嫡長子繼承,庶子另給土地,稱為別子。

別子的嫡子為大宗,別子的庶子為小宗,周以宗法團結同姓,以婚姻聯合異姓。

姓氏的由來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

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

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是什麼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格物,語出 大學 物格而後知至。致知在格物。四書章句集註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窮理,就是窮盡事...

建築室外三網接入是什麼意思,三網合一是什麼意思

在各大資訊接入裝置市場中,大客戶接入裝置的市場規模從2005年的14.23億元增至2010年的16.73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29 在廣電網路中,2010年有線電視網際網路新增使用者200萬戶,接入裝置市場規模為5億元。物聯網智慧交通 醫療及建築資訊接入裝置市場規模2010年達到24.44億元。20...

借貸合一卡是什麼鬼工行借貸合一卡是什麼

借貸合一卡一般是通過一張卡片兩個賬戶 貸記賬戶與借記賬戶 的聯動理念,為客戶實現資金效用最大化。一般有如下特點 將借記卡和貸記卡完美融合,既具有存取現金 轉賬結算 理財投資等功能,又可享受透支消費 分期付款等功能。借貸合一卡存款時,資金自動進入借記卡賬戶,享受利息 持卡消費貸記卡額度不足時,借記卡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