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七言詩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小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署: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分:
晝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立冬:
冬季的開始。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
寒冷的冬天來臨。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樓:t信念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小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署: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分:
晝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立冬:
冬季的開始。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
寒冷的冬天來臨。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我國各地農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經驗靈活運用二十四節氣。使二十四節氣也能按照各地的特點來指導生產。最主要是通過農諺把節氣的農事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3樓:客家小龍
二十四節氣不僅農業生產起到指導作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悠久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4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有什麼意義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各有什麼指導意義?
5樓:竺若英紀翎
農業生產
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季節與農時關係的經驗,編出許多掌握農時節令的歌訣,在勞動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一到某個季節,人們就能很熟悉地說出到了該幹什麼農活的時候了。
二十四節氣和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編制的農時節令歌訣,大大幫助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公曆在我國雖然使用已經幾十年了,但現在二十四節氣在我國仍然十分流行,對農業生產還在起著有利的指導作用。
有人說,節氣是屬於陽曆的範疇,這是很對的。但它又是陰陽合曆所特有的產物。以太陽紀年,以月亮紀月,這就是我國古代所用的陰陽合曆的特點,它必須要設定閏月來調整季節的寒暖。
由於有閏月,這就使得季節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種物候有時在丹初、出現,有時又在月末出現,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精確地指示氣候的變化而創立的。它是一種純陽曆。古代世界上使用陰陽曆的國家很多,但只有我國才創有二十四節氣,從這點可以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達。
6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對我國農業有什麼作用?
7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節氣的名稱和日期,便於人們記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是
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見,春是蠢動,是萬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風吹拂,雨水逐漸增多。「春雨貴如油」,春始風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居地下的蛇蟲百腳。我國大部分地區正進入春耕繁忙季節。
春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潔的意思。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春去夏來,「夏,假也,寬解萬物,健生長也」。說明氣溫升高,促使萬物生長髮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國已是一派初夏風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帶櫻桃、枇杷、梅子應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鋤」。
小滿,「物長至鋤,皆盈滿也」。麥子等結出累累豐滿的果實,這時候我國北方夏熱作物籽粒漸熟,南方開始了夏收夏種季。
芒種,正是種植有芒之谷的時候,麥子、油菜成熟,開始收割,接著又要忙著播種插秧,農事繁忙。
夏至,至是極的意思,是太陽光直斜到北部的終極,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時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小暑,「暑,熱也」。小暑,天氣雖熱,卻還沒到極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炎熱季節,農業正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大暑,「乃熱之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熱在三伏」,三伏是指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時往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盡秋來,古書說:「秋,成也,萬物成就也。」春天播種的作物,快要收穫了。
立秋,時令進入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人們經過辛苦的春種夏耘,豐收在望了。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也忙於移栽和管理。
處暑,「處」字是休止的意思,這時候暑熱逐漸隱退或休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作物開始由綠逐漸變黃。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低空的水氣在草地上凝結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又是晝夜相等的時候了,呈現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後寒,天氣變得更涼,露水也更冷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涼爽,進行秋收秋種。
霜降,「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前後,黃河流域開始初霜,南方地區忙秋收、秋種。
冬天來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時令進入冬季,天氣更冷,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開始結冰,昆蟲蟄伏地下。各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這時候,天空開始飄雪,樹木凋零,景物蕭索。
大雪,雨雪紛飛,大地銀裝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豐年。」
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數九嚴寒」,九九是由冬至這天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氣驟冷,還沒冷到極點。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這時候常有低溫天氣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冷到極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的最冷時期。
二十四節氣可以指導農業生產。如在山東 河南一帶種植冬小麥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但向
安徽江蘇等屬於長江流域是霜降種麥。華南地區是立冬,而北方很多地方甚至在春節以後種麥。東北春小麥,春種秋收。華北冬小麥,秋種夏收,溫暖地區相對種得遲些。有諺語如下,偏北地區是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偏南地區是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
求,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共有八句,整首歌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中處暑節氣開什麼花,二十四節氣分別開什麼花
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 大暑 也不同於小寒 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暑在古漢語裡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 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 小暑 大暑 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後,氣溫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