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沒完沒了
中國在漢朝之前有一個霸氣無比的稱謂,叫華夏民族。出現在戰國時期,因為中華民族一直認為自己是炎帝和黃帝的後裔.
2樓:盪漾
這個霸氣無比稱謂就是秦始皇的「皇帝」了,這個稱謂可不是誰都敢自稱的了,這可是秦始皇自身認為是三皇六帝而來,誰也不能與他所並呼也。
3樓:故事小黃花呢
我們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歷史,那我們自己的稱謂也從漢,清,楚等發生系列的變化,秦統一六國後,我們的稱謂變成了秦人。
「漢族」這一稱謂是在漢朝後有的,之前我們叫啥?
4樓:麵包車上的麵包人
漢朝之前中國大地叫華夏。這時候的華夏是包含著一些少數民族的。
5樓:小九七
漢族這個概念誕生之前漢人們是沒有特定的種族稱呼的,是哪個國家的人就是什麼人,秦國的是秦人,楚國的是楚人,就是這樣代表自己的身份。
6樓:瘋狂的綠帽子
漢族之前我們都叫炎黃子孫啊,不過這只是其中一個,那時候主要的叫法是,如果你是哪個國家的,就叫哪個國家的人,比如秦國,就叫秦人。
7樓:正井茶研社
漢族在漢朝之前應該叫華夏族,也有稱漢人的。
8樓:汪造化
漢朝之前對於中原地區的中國人,根據共同的祖先,一般都稱為炎黃子孫或是華夏民族。
中國朝代更迭多次,為什麼漢人的稱謂從漢朝起就沒變過?
9樓:姑娘姑娘我的愛
首先,全世界民族這樣的共同體產生不到200年,傳入中國不到100年。而56個民族,也是近代產物,古代沒有這一說。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據重大事件、統治王朝、標誌地名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西。
漢族的命名更多的是歷史原因。
中國在秦朝大一統,但秦太短命。而漢朝統治有400多年,且聲譽不錯。根據中國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
「唐族」、「宋族」沒成為主流,是因為朝代出現的晚,且朝代壽命沒有漢朝長,影響力不夠大。
其次,漢朝時,四周蠻夷出現漢化,歸化後亦為漢人漢族。漢朝時期,是中原地區與四周少數民族地區發生衝突或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之一。張騫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漢文化同化著他們,教他們漢人的禮儀,傳授他們漢人思想,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
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西域各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在西域的絲綢之路上行走,漢人的身份比什麼都重要。漢人在外被欺侮,軍隊往往會挺身而出。
就比如,在西域的漢族商人幾乎從未受到外族威脅。這就是因為當地有許多漢族的軍隊在駐紮保護。如果商人有危險,漢族軍隊都會出來幫忙討公道。
這足可見當時漢朝影響力之大。
10樓:紅泥釀雪
因為漢朝是封建社會前期一個強盛的朝代,它打匈奴,鞏固邊疆,創造了許多奇蹟,由於盛名遠播,許多外族都知道了漢朝以及所代表的漢人,在後來的歲月裡漸漸成了民族的稱呼。
11樓:西西子子
漢朝統治有400多年,且聲譽不錯。根據中國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
12樓:寶媽實習
漢朝統治有400多年,且聲譽不錯。影響力夠大。
13樓:秀兒
漢朝四周蠻夷出現漢化,歸化後都成為漢人漢族。
14樓:那叫一個小可愛
漢朝時,四周蠻夷出現漢化,歸化後亦為漢人漢族,漢朝時期,是中原地區與四周少數民族地區發生衝突或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之一。
15樓:胖苑圓滾滾
漢朝統治有400多年,影響力夠大。
16樓:我姓空山
漢朝統治時間有幾百年,聲譽不錯。根據中國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
17樓:
民族一般會根據重大事件、統治王朝、標誌地名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西來命名。
18樓:星空中的呵呵噠
民族的命名一般根據重大事件、統治王朝、標誌地名等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西。
中國朝代更迭多次,為何漢人的稱謂從漢朝起就沒變過?
19樓:呦呦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被稱為「漢人」,而這一稱呼始於漢朝、從未更改。由此可見漢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在秦朝大一統,但秦朝統治時間太短。漢朝統治長達四百多年,且享有不錯的聲譽。中國人喜追根溯源,將自己的民族命名為漢族。
為什麼大家不習慣稱呼「唐族」、「宋族」呢?據我看來,是因為這些朝代出現的時間較晚,且統治時間沒有漢朝長,影響力較弱。
漢朝時,少數民族出現漢化,歸順於漢人。漢朝國力強盛,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彰顯自己強大的力量。如漢朝的軍隊是「漢兵」,漢朝的人是「漢人」。
在絲綢之路上,「漢人」是尊貴的象徵。漢朝是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發生交往最頻繁的時期。張騫通西域,霍去病北擊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些事蹟,都足以顯示漢文化強大的包容、同化能力。
國家的統一,繁榮昌盛、深厚的文化底蘊、國家更具威望,使得漢人、漢族這些稱呼沿用至今。唐、宋、明當然也是中國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時期,甚至唐朝也曾是文化交流的巔峰。但在漢朝之後更多的是對外輸出自己的文化,缺少了對其他文化的包容、接納。
人們對「唐族」、「宋族」這樣的稱謂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時間也短暫。這就是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唐、宋、明朝建立後沒有相應改為唐族、宋族、明族的原因。
20樓:網路小嶽嶽
根據中國人追本溯源的本性,人們把民族命名為漢族。「唐族」、「宋族」沒成為主流
21樓:kitty_相凝
因為從那個時候起,漢人一直在朝政上擔當重要的位置。
22樓:看社會時事
漢文化的禮儀,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後來的民族。
23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經營有500多年的時間。思想,文化,禮儀早已潛移默化。
24樓:
從那時候起,漢朝的思想、文化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了。
25樓:子衿悅史
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民族正在逐漸形成。
26樓:海綿飽飽
漢族的命名更多的是歷史原因。漢朝經營了要有500年的時間,所以名稱不會輕易的改變
27樓:我超恨喜洋洋
因為漢朝是一個有包容性的朝代,漢人也很喜歡這種稱呼,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所以就一直沒改,當然也可能是懶。
回顧歷史,中國真正的同意是在秦朝時期,不過秦朝的統治時間實在是太短。要知道,在隨後的歷史漢朝統治時期可達四百多年,而且名聲超級好。中國人喜歡找尋自己的**,因為喜愛,所以將自己的民族命名為漢族。
為什麼唐朝、宋朝沒有出現「唐族」、「宋族」呢?大概率應該是因為這些朝代出現的時間較晚,且統治時間遠遠沒有漢朝長,影響力較弱。
漢朝時,少數民族開始選擇漢化,主要是因為漢族的生活方式簡樸,以簡單舒適為主。另外,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漢朝那時候特別熱衷於外交,漢朝可是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發生交往最頻繁的時期。比如張騫通西域,霍去病北擊匈奴,勒石燕然,文景之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些事蹟,都足以顯示漢文化強大的包容、同化能力。
國家的統一,繁榮昌盛、深厚的文化底蘊、國家更具威望,使得漢人、漢族這些稱呼沿用至今。唐、宋、明當然也是中國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時期,甚至唐朝也曾是文化交流的巔峰。但在漢朝之後更多的是對外輸出自己的文化,缺少了對其他文化的包容、接納。
人們對「唐族」、「宋族」這樣的稱謂的接受程度有限,接受時間也短暫。這就是為何漢朝建立後稱為漢族的原因。
中國這個稱呼的最早起源?
2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
漢朝對老師的稱呼是什麼?
29樓:資深錦衣衛
漢代普通人的老師稱師傅。
在皇宮裡則是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或為輔佐國君之官,或為教導太子之官,或為虛銜。
30樓:空白
1、恩師:
讀音:ēn shī
意思:對自己師長的敬稱。
如: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包公在馬上自己嘆息,暗裡思量道:『我 包某 命運如此淹蹇,自幼受了多少的顛險,好容易蒙兄嫂憐愛,聘請恩師,教誨我一舉成名。』」
2、夫子
讀音 :fū zǐ
夫子∶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如:戰國墨子《墨子·公輸》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意思是老師有什麼指教?
3、師長
讀音:shī zhǎng
師長:對老師的尊稱。
如:戰國韓非子《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
」意思是現在沒有才能的人,父母對他並不悔改,家鄉的人誰的無動於衷,老師教育他,他也不改變。
4、先生
讀音:xiān sheng
先生是稱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後延伸為對人的一種尊稱。
在現代語境下,先生是對男士的稱呼。
如:戰國莊周《莊子·應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意思是」哈哈,你的先生死了,不活了。」
5、西席
讀音:xī xí
意思:對老師的尊稱。西賓(古時主位在東,賓位在西)舊時家塾教師或幕友的代稱。
如: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知他正要請一西席,教訓女兒。」
31樓:楊鑫川
一、夫子;
二、先生。
32樓:棟依心
口語:先生
書面語:夫子
在老子之前,有些什麼重要的古籍,春秋之前,我們有哪些古書?
老子算是春秋前期人物了,比孔子還長一輩,中國流傳下的古籍最早的基內本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但 容比春秋時期還早的也有,比如周文王的 周易 司馬遷不是有一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嘛。再早的就是傳說了,比如伏羲的 河圖洛書 黃帝的 歸藏 以及夏朝的 連山 等等。此外,好像 山海經 也是春秋戰國...
在臨產之前,有必要洗一次澡嗎?
引言 在臨產之前,如果身體不舒服的話也是可以洗一次澡的。孕婦在生孩子之前總是覺得生完孩子以後不能洗澡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保持身體的整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也可以維持一段時間。洗澡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去調整,不能讓自己出現衰老的現象,這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傷害,所以說當你在洗澡的時候,一定要將家人陪伴在自...
在結婚之前,有必要在一起住嗎?
我覺得結婚之前還是有必要在一起住的,這樣子可以更好的瞭解對方,清楚知道對方的為人。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只有結婚之前住在一起,才能夠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才能夠知道雙方到底適不適合在一起,三觀合不合啊?有必要,只有同居過才能看出來在日常的生活中兩個人是否合得來,畢竟這是以後要託付的人。結婚前一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