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重陽節來歷,重陽節的來歷

2022-01-28 18:50:32 字數 3946 閱讀 3139

1樓:奶蓋

一、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2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來歷

3樓:茜茜老師**答疑

回答您好。1.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2.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4樓:九怪啊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重陽節的來歷

5樓:匿名使用者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

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就把瘟疫帶到**。

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

「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

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6樓:小買賣人兒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登高望遠,思念親人。

古人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稱「重陽」,這就是重陽節名稱的由來。關於重陽節的起源相傳與道教有一定淵源。

東漢時期,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瘟疫中病死了。

桓景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一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當時,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大仙,桓景便來到此處拜師學藝。學藝時,桓景不分晝夜的苦練。

一年後,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葉,用以驅瘟魔;隨後,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只等與瘟魔交戰。

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見人們都在高山上歡聚,便竄到山下。此時,酒氣刺鼻,茱萸充肺,瘟魔不敢登山,便轉身來到村裡。

當瘟魔看見一人在屋中端坐,便向前撲去。桓景急忙迎戰,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將降妖青龍劍丟擲,把瘟魔扎死在地。

桓景除掉瘟魔後,汝河兩岸的百姓歡天喜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參考資料: 哈爾濱出版社《趣說萬事由來》

7樓:茜茜老師**答疑

回答您好。1.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2.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8樓:走近你的心

重陽節的來歷,你知道是什麼嗎

重陽節的來歷誰知道,重陽節的來歷

對家人的思念,登到高處看家人在何方。重陽節的來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 重九節 或 老人節 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 賞菊 喝菊花酒 放風箏 吃重陽糕 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 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

重陽的來歷,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 晒秋節 踏秋 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 登高遠眺 觀賞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陽糕 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與除夕 清明節 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

重陽節的來歷(簡略),重陽節的來歷(要簡潔一點)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1 據 續齊諧記 記述 漢代桓景隨 易 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2 源於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