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稱帝?

2022-01-19 15:36:07 字數 5112 閱讀 5435

1樓:開拓

因為反對的人多,三國魏晉時期在中國是士族政治。而曹操稱不上是名門望族,老爹過繼給曹家,曹家爺爺還是太監,算勉強混進上流人士,所以當時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而且當時的士族大都支援漢朝,如孔融等,而曹操雖籠絡人才但是對反對他統治的士族是採取消滅的政策。

曹操不稱帝正是因為得不到士族的支援。在得不到士族支援的情況下貿然陳帝只會招致內外攻擊成為眾矢之的,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所以曹操把稱帝的步驟留給了曹丕。

而曹丕敢於稱帝是因為曹丕做到了籠絡士族這一步,其主要策略是頒佈了「九品中正制」,這項制度給了豪門大族很大好處成功的籠絡了他們,使其不再反對曹丕篡漢。

士族 :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為九個等級,作為**選用官吏的依據。中正:

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

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這一制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衰落於南北朝時期,廢除於隋朝,隨之科舉制形成。

以下是一點三國時期士族的資料:

董卓亂後,地方割據。雖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與唯才是舉的政略需要,曾試圖大大削弱門第的影響力,不以人才的出身決定其職務;但曹操之子曹丕繼位後,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議,反而大大加強了士族對於官職的壟斷。而東吳之所以能夠與曹魏長期抗衡,亦與獲得江東地區的世族的合作有關。

相反蜀漢政權由於長期得不到巴蜀地區士族的支援,後期出現人才匱乏,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漢末以來的社會動盪,使人才流徙,無法進行察舉,所以曹丕採用陳群等的建議,創制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以選拔官吏,擴大政權基礎。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鑑的**,擔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據是人的譜牒家世、德性、才能評定人才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準。九品中政治初行時,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只推選門閥子弟,加速世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名家大族因而產生。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其實是很想稱帝的,但是他是比較聰明的人,先觀察環境條件是不是合適,然後才決定的。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授田圍獵時已經表明了其心其願,但是呼應者不多,大部分是一直跟著他的人,阻力比較大,他不想像董卓那樣,還沒有怎麼開始就被滅了。再後來銅雀臺建好後,也曾表露過稱帝的心願,但是仍有很多人反對,大部分為天子的擁護者,掌握實權,比如荀彧,跟他那麼久,但是也只是希望他能是一代偉相,而不希望他替了天子的皇位。

總的來說,曹操是挺可惜的,一代奸雄卻沒有當上正兒八經的皇帝,子孫也沒有守好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最後竟被自己一直想殺的司馬家族給奪了去,可惜,可悲。

3樓:九號檔案館

東漢末年,風雲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可算是三方勢力中最強的。名義上他是被官方承認的漢朝丞相,實際上他才是真正的政治中心人物。

4樓:冷月紅梅

曹操想統一全國後再稱帝,誰知赤壁大敗,吳蜀愈來愈強。為了不背亂臣賊子的罵名,他想想,還是算了吧。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曹操本身就是下天子以令諸侯,若他稱帝不是擺明就是說自己就是漢賊,這樣的話天下的民心就會遠離與他,而向劉備,而且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6樓:匿名使用者

有劉備這個有實力的皇叔,且蜀和吳的關係很緊密。一旦他稱帝,則失去了他攜天子~的優勢,劉就更有了正義的伐魏的理由,天下則群起而攻之

7樓:多啦閉嘴

他稱帝不僅會背上千載罵名還會使 劉備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成立 等曹丕稱帝會更自然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沒有必要稱帝,當時他的威望已經足夠高,並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的一把手,可是一旦稱帝,所有諸侯的目光都會聚焦在他的身上,反而失去了主動。他兒子曹丕之所以稱帝,是因為曹丕的威望遠不及曹操,要想鎮住各大臣,唯有稱帝,此一時彼一時,不得已而為之。

9樓:天字第一號

時機未成熟 稱帝會引起公憤 以他當時的權利 不當皇帝勝是皇帝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曹丕想當魏國的第一個皇帝,當時曹操已經年老,大權被曹丕掌握,曹操不敢稱帝,不然曹丕會殺了他

11樓:化學天才

曹操還沒有統一整個中國.

如果過早稱帝,只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群起而攻之.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一稱帝的話,別人就有理由攻打他了

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稱帝?

13樓:歷史客棧

在三國時期,曹操勢力最強,地盤最大,可是,劉備稱帝了,孫權也稱帝了,卻唯獨曹操到死也沒稱帝,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曹操當年遷都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管幹什麼都是打著漢室的名義,當初為了出師有名拉攏人心,他可不止一次強調過自己絕不會取漢而代之。

話說多了,說久了,就容易變成個人的標籤,更何況像曹操這樣的公眾人物,所以,如果曹操貿然稱帝,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其次,曹操的眼光看得比較遠,稱不稱帝只不過是個名義上的事兒。想當初,袁術急著稱帝,結果群起而伐之,最後自取滅亡,再看看他自己,當年不過是自封了一個魏王的頭銜,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甚至一度出現叛亂。畢竟,四百年漢室在民眾那裡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所以,現在稱帝還不是時候,再等個幾十年,等漢室的觀念淡化了,基本上火候就可以了。所以這等於說,曹操把稱帝的夢想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去完成。

而曹丕確實也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稱帝登基,還追封老爸為魏武帝,也算圓了老爸的皇帝夢。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魏蜀吳之間雖然相對穩定,但一旦出現可以借題發揮的導火索,比如稱帝,就可能再一次挑起戰端。而且魏國內部也尚不穩定,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頭銜而賭上整個國家。

況且,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無論從權力、待遇還是威望上,早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了,既然如此,那還在乎什麼稱不稱帝呢?

14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稱帝?看到第三個原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建安22年,漢獻帝釋出詔令,曹丞相出行可與皇帝享受同等待遇,頭戴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與皇帝相同的金銀車,車由六匹馬套著。六匹馬一同向前賓士。同年,曹操在自己的地盤上修建了只有皇帝才有權利享受的府邸——學宮沛宮,並且皇上任命曹丞相麾下的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封長子為五品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實際上,在朝堂之上所做的這一切,只不過是給天下人看的罷了。君臣心裡都非常清楚,實際有行使權利的,只有一人。

我們仔細研究曹操的一生,不管他是怎麼為自己圓這個謊的,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他是不由自主的在稱帝的道路上行走著。如果我們把曹操在建安元年前的所有努力理解成是一種悄無聲息的鋪墊。那麼可以說,從建安元年開始,他所做的一切便可以用大張旗鼓來形容。

那麼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首先,他先親自跑到洛陽去面見聖上,畢竟該做的表面工作還是要做夠的。按照他的說法,他當時是跑去保護皇上了。

隨後便帶著小皇帝遷皇都於許昌。從此這一張王牌便被曹操牢牢的握在手中,他的這一招果然奏效了,拿著天子的詔書到處命令諸侯,使得他的勢力不斷擴大。慢慢的,他麾下的軍隊和將軍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他對朝政的控制越來自如,他的皇帝夢也更加接近。

但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至死也沒有邁出他的最後一步,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有代漢自立的意圖。難道他不想做漢朝的皇都嗎?絕對不是。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牽制了他稱帝。

第一,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他不敢稱帝。如果他貿然稱帝,雖然圓了他的皇帝夢,但是,絕對會惹怒劉備。因為,劉備起兵的原因就是要恢復漢朝。

從此,很可能出現劉備反過來攻打魏國,而吳國最有可能成為那個坐收漁利的人,這樣對於曹操來說他可能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第二,從時間來看,曹操他不會稱帝。大家都知道,在襄樊戰役之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了關羽,雖然城池奪回來了,但是卻和劉備結下了仇恨。至此,吳國與蜀國之間長達十年的友誼便從此瓦崩土解。

此時,曹操比誰都清楚,不能稱帝,否則蜀國很有可能借此強大起來,對以後的情形極為不利。

第三,從個人性格來看,曹操他不會稱帝。曹操他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不太在乎虛名。其實,這個時候他稱不稱帝都無所謂了,反正他手裡掌握著實權。

第四,他當時所以能打下這一片天地,靠的不光是實力,還有一部分是承諾。十年來,曹操一再強調,自己絕對沒有謀逆之心,至死是漢臣。如果他突然改變想法,很可能會失去一部分追隨者,而且對自己的名聲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從這些方面來看,他是在全面分析了局勢之後所做出的決定。所以,他不會稱帝。

15樓:醉有生夢無死

首先肯定的說曹操是敢稱帝,而沒有做而已。曹操始終把自己看做天下英雄,在

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說:夫英雄者,腦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

誰能當之?操手指玄德,復自指,曰:今天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這段話說明曹操有統一天下的雄心與當天下第一人的野心。事實證明曹操也是這麼的,他在平定了北方的格局之後,長江以北廣闊地區基本統一。而東吳與西蜀各自為政,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勢力最大的是曹操。

曹操除了經濟基礎強大以外,最有力的政治基礎是挾持了漢獻帝,一切政務全由曹操把持,雖稱孤而不道寡,成為皇帝只差一步。如登基稱帝輕而易舉。曹操很清楚現時稱帝必然引起吳蜀強烈反對,特別是劉備成曹操心頭大患,不管怎麼說劉備還帶著漢室宗親的光環。

如果曹操稱帝則名不就,言不順。另外朝野上下因懼曹操權勢不得己而服之。一旦曹操稱帝后果可想而之。

外有吳蜀聯合討伐,內有朝野反對,做為聰明而有遠見的政治家曹操來講能這麼做嗎?

曹操稱帝是早晚的事,對他來說只是換個名頭而己,可惜曹操終生沒有實現皇帝夢。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詳細??

防止在道義上失敗,所以他奮鬥一生都是在為曹丕做鋪墊。為了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東漢末年,風雲際會,群雄逐鹿,英雄輩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可算是三方勢力中最強的。名義上他是被官方承認的漢朝丞相,實際上他才是真正的政治中心人物。曹操為何當時一直不稱帝?在當時的局面還不是特別的穩定...

三國時期劉備孫權相繼稱帝,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是不敢嗎

曹操稱帝時機尚未成熟,若他貿然稱帝,則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罪證就坐實了,他必將成為眾矢之的,在劫難逃啊,所以儘管劉備孫權稱帝,曹操始終不稱帝。不是不敢,他還是沒有這個能力,哪有不想當官士兵,只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罷了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如果他稱帝的話,下面好多人都不會服他,就不會跟他走了。古代幹什麼事...

曹操花重金贖回蔡文姬,曹操為什麼不娶曹文姬?

曹操贖回蔡文姬只不過是不忍心讓蔡文姬這樣的才女流落在外而已,並不是對蔡文姬動了什麼心思,只是欣賞她的文學才華而已。因為曹操不想因為曹文姬家裡的勢力而讓婚姻捲入戰亂之中,所以它選擇不娶蔡文姬。蔡文姬是曹操花重金贖回的,為何曹操沒有將她據為已有?蔡文姬的父親和曹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如果曹操將蔡文姬據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