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士賓
個人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成分大一些,但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爭論不休。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
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絡嗎?兩者之間有聯絡,有學者就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這樣說很有道理,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
而這與《史記》上說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
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但有的學者提出,自固陵戰敗後,項羽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項羽因失敗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羞愧自殺。
渡淮之後從騎僅百餘人,至陰陵又迷了路,問一農夫,結果被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如此狼狽的境遇他也沒有羞愧自殺呢!逃至東城,漢騎將之包圍數重。
儘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是把僅剩的二十八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拼殺,又「亡其兩騎」。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因而認為他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時卻反而感到羞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似乎有些說不通。
項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馬遷為使情節完整而下筆渲染的情節。
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
「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
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項羽為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2樓:信界堅境
首先項羽在於劉邦的對戰中,處於敗境。
以項羽的性格,他自然是失了信心,同時他從江東所帶士兵因追隨他死傷過半,項羽自知無面見江東父老,自刎。
曾經有詩曰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也有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於君王捲土來 這一說想來項羽也是想到如此,加之他不肯逃命的硬性格,寧死不肯過江東,也不難理解。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3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
「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
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就沒機會,項羽真的是絕望到底了。天下已經是劉邦的,他那些部下不是戰死,就是投降劉邦,他根本就是個光桿司令,還談何東山再起,虞姬自刎更是大大打擊了他。他也不是江東人士,而是宿遷人。
當年,他與叔父項梁,用卑鄙手段害死好友會稽太守殷通及其家人部屬一百餘人,奪得兵權,獲得八千江東子弟兵。江東人並不喜歡他,只是以為跟他有前途,才跟他去打天下,哪知道全死光了。就這樣回去江東,那些江東父老會不為出氣或邀功而sha他嗎?
之前就給農夫忽悠,故意指條錯路,再說誰知道這漁夫是不是也在忽悠他,等上船後,船就慢慢沉了,或在他食物裡下毒呢。哪怕真的安全回到江東,江東老百姓真的還繼續願意奉他為王,但就小小的江東,實力是無法跟劉邦相提並論的,遲早也是死而已。漢軍已經追至烏江邊,就算想逃,也來不及。
對於心高氣傲的項羽來說,與其窩囊死去,不如轟轟烈烈,力戰再自刎。
5樓:faye從未走遠
虞姬的死確實是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一生摯愛虞姬,她死了,他只能是悲痛欲絕。當時過江了,即使收拾舊河山再戰也是步履維艱,因為大勢已去。再是我覺得: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來形容項羽的性格太恰當了。項始出最大心願是亡秦復楚,所以他沒什麼遺憾的。
輸給劉邦,天下太平了,自然也會行了,像電視劇演的那樣,相遇對虞姬說他自己厭倦了戰爭,平生第一次有那種想法,然自刎的那一刻這種想法也肯定伴隨著他而去吧
6樓:三分鐘歷史
項羽為何寧死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的死值得劉邦敬佩!
7樓:旋轉的人兒
項羽在與項羽在與劉邦的鬥爭中失敗,有人勸他東渡長江,再做打算。但他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於是跳入長江自殺而亡。
8樓:朮某
當時項羽兵敗 被劉邦垓下之圍
項羽在屋內與虞姬共飲酒作樂
虞姬見外楚軍在高歌 十分害怕 於是自刎而亡項羽見虞姬自刎 自己也自刎而死
這也是「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9樓:車掛怒感嘆詞
[最佳答案] 項羽垓下兵敗逃到烏江邊,有個漁民老頭主動提出要送他過江,但項羽拒絕後自刎。都說項羽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過烏江,也有猜測項羽是因為虞姬已死而心灰意冷。...
10樓:臨淵羨魚退而結網
項羽剛烈、好面子,才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說法。
另一個自盡的是秦公子扶蘇,善良、懦弱。
所以說,不同性格的人都會自殺,反過來,不同性格的人也能成功。
外向的人可以做銷售和銷售管理,內向的人可以做技術和技術管理。
性格不是決定因素,習慣與能力才是。
11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兩條路擺在他的面前,渡與不渡,不渡自然是死,但是渡也並非能夠東山再起,因為當時江東南越人不少已經臣服劉邦,項羽即使渡江也沒有他的好果子吃,本來他還是想逃走的,但是來迎接他只是一舟一亭長,此時項羽的心就涼了,既然都是死,所以他選擇了自刎這種比較壯烈的死法
12樓:殳念桃
據說英雄氣概使他覺得,即使過了江東也是輸的一敗塗地
13樓: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種,但我只鍾情這一種:當年項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為讓項羽突圍,自刎而死,項羽率領八千子弟兵,突破漢軍包圍,在烏江自刎,不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他成功突圍是為了證明給虞姬看,他可以,他不肯過江東,是因為,心愛的人不在了,一個人獨活有什麼意思呢!
14樓:匿名使用者
項羽垓下兵敗逃到烏江邊,有個漁民老頭主動提出要送他過江,但項羽拒絕後自刎。都說項羽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過烏江,也有猜測項羽是因為虞姬已死而心灰意冷。但是我認為更可能存在兩個因素:
(1)項羽的性格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容不得失敗,即所謂低情商;(2)可能考慮到漢軍已成就大勢,自己孤身一人,即使回到江東也未能在短時間內募兵成軍、籌集糧草,漢軍緊追過江也是無力抗衡。
15樓:勁汰科技
原因在當年地主階級奉行的儒家哲學,推崇的君子精神或者叫貴族精神,是十八世紀英國推崇的那個貴族精神,可不是現在**上說的那種會握手會打領帶的玩意兒。比如孔子說的君子義以為上,歐洲百年前的榮譽至上。生命財富這些價值通通要放在義字之後。
項羽說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說明他的不肯過江東,其實就是孟子說的捨生取義,是中華文明貴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西楚霸王是怎麼死的,西楚霸王項羽是怎麼死的!
公元前202年,劉邦背信棄義,帶兵追擊東歸的項羽。項羽回擊,大敗漢軍。其後諸侯軍隊皆至,項羽孤軍陷於重圍,敗至垓下,兵少食盡。韓信彭越諸軍,合圍愈急。為動搖楚軍心,張良和韓信讓漢軍夜唱楚歌,項羽聞楚歌,驚惶之中感到大勢己去,夜間與愛妾虞姬在軍帳中飲酒,面對美人和名騅,項羽慷慨悲歌 力撥山兮力蓋世,時...
項羽被誰殺死的,西楚霸王項羽是怎麼死的!
項羽是自刎而死的。項羽跨上烏騅,像受傷的猛虎,帶著最後的八百子弟兵突圍而出。天亮以後,漢軍發現昨夜突圍南逃的竟是項羽,韓信急令大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項羽一路急奔,已過了淮河,跟隨左右的已不過百人。他們來到了淮南陰陵,面前有兩條岔路,不知何去何從,向路邊農夫問路,農夫打量眼前這位軍爺,形貌狼狽,...
身為西楚霸王,項羽擁有足夠的實力,卻為何沒能稱帝呢?
項羽有足夠的實力卻沒有成績,是因為項羽有時候有點兒太剛愎自用,得力的手下太少了。不會用人!因為項羽沒有稱帝王的打算,自己只想恢復楚國,所以項羽打敗秦朝之後便退出了漢中。因為成就一番霸業,不光自己有實力,還得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在條件。所以即使像擁有足夠的實力,但是他的外在條件制約了他的發展。沒有稱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