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名句的釋義

2021-12-20 15:45:51 字數 4089 閱讀 8076

1樓:望月靜海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君子**之美,不**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尚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旅獒》

以公滅私,民其允(信)懷(歸向)。《尚書.周官》

《禮記》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民,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有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此皆進學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左傳》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樓:星月才

01 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 出處《札記·哀公問第二十七》

註釋 ①正:端正,指言行端正。②從:

跟從。③政:通「正」,端正 。

譯文 「政」的意思就是「正」。做國君的只要(自己的)言行端正(做一國之表率),那麼天下百姓的言行也就會跟著端正起來。

賞讀 這是魯哀公問「何謂為政」時孔子的回答。國君是一國之主,其言行、儀態及嗜好,均為一國之表率,其影響是深遠的。在封建**體制下,國君擁有絕對的權力,人們要對其絕對權力進行制約,幾乎是不可能的。

故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

君之所為,百姓之 所從也。」儒家的另一大師荀子(名況,又叫孫卿)對此說得更生動形象,他 說:「君者,儀(儀表,即日晷)也,民者景(影子)也,儀正而景正。

君者, 盤(盤子)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總之,在 **社會裡,君賢則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這似乎已是規律。

因此,在儒 家的經典著作《禮記》中對國君的言行及應進行的教育,都作了很明確而又詳盡的規定,藉以提高國君的道德修養,使其自律。

02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居處有禮,進退有度。

出處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

註釋 ①與天地參(san):意為同天、地配合為「三才」,參與天地之化 育。古人認為天地之間,萬物群生,唯人最靈,最有創造性,與天地配合為 「參」,化生萬物,故稱「三才」:

天、地、人。參,配合成三的。②配:

匹配。③度:制度、規矩。

譯文 天子與天、地並列為三,所以(天子的)德行應與天、地相匹配… …起居要有一定的禮儀,應對進退要合乎規章制度。

賞讀 這是孔子的話。他認為天子是天下人之共主,掌握著巨大的權力 ,既參與天地之化育,又操控萬物生殺予奪之權,所以說「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也應該與天地相匹配,即應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接著便對天子在朝廷議事、燕處、聽樂、行步、升車等等日常行為,提出正面要求;最後歸結為「居處有禮,進退有度」,對天子的一言一行都進行嚴格規範,使之不至於走上邪途,為禍百姓。

四書五經是哪些,四書五經分別是什麼?

四書五經是四書 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指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 五部。禮記 通常包括三禮,即 儀禮 周禮 禮記 春秋 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 春秋 的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大學 中庸 論...

讀四書五經有何好處,讀四書五經的好處?

讀聖人書,想聖人事,知古今中外,懂道德倫理。希望幫助到你。讀四書五經的好處?好處有以下幾點 1 四書五經 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 軍事 外交 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 四書五經 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

四書五經還是六經?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和六經有什麼區別

四書五經分為四書和五經。四書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五經本為六經,分別是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即 詩經 尚書 禮記 樂經 周易 春秋 但其中 樂經 後來失傳了,就只剩下了五經。稱為四書五經,儒家的經典書目。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和六經有什麼區別 最討厭誤人子弟了。五經 詩,書,易,禮,春秋。六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