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型板塊邊界 島弧和活動大陸邊緣 的火成岩組合

2021-08-07 05:18:06 字數 1886 閱讀 2612

1樓:小太陽

板塊邊界是岩石圈板塊之間的接觸邊界,

可分為:

以洋中脊為代表的離散邊界(生長型板塊邊界),以島弧海溝係為代表的匯聚邊界(消亡型板塊邊界)以轉換斷層為代表的轉換邊界(沿此種邊界既無板塊的增生,又無板塊的消減,而是相鄰兩個板塊作剪下錯動).

板塊邊界活動:

①分離板塊的邊界只有淺源**,無深源**和火山活動;

②匯聚型接觸邊界多發生逆斷層造成的中深源**,火山活動比較劇烈;

③轉換斷層型接觸邊界多發生平移斷層造成的**,無火山活動.

什麼是海溝?

2樓:sun我

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多米。海溝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於5000米(如模里西斯海溝5,564米)的溝槽。

海溝多分佈在大洋邊緣,而且與大陸邊緣相對平行。對於海溝,目前科學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水深超過6000米的長形窪地都可以叫做海溝。

另一些人則認為真正的海溝應該與火山弧相伴而生。世界大洋約有30條海溝,其中主要的有17條。屬於太平洋的就有14條。

地球上主要的海溝都分佈在太平洋周圍地區,環太平洋的**帶也都位於海溝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溝是馬裡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11,034米。2023年英國挑戰者ⅱ號在太平洋**附近發現了它。

在地質學上,海溝被認為是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陸板塊的下面,兩個板塊相互摩擦,形成長長的"v"字型凹陷地帶。另外,科學家還認識到所有的海溝都與**有關。

環太平洋的**帶都發生在海溝附近。這是因為海溝區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著海溝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海溝是岩石圈板塊的匯聚型板塊邊界(消亡邊界),大洋岩石圈板塊在此俯衝、消亡。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地區,也見於印度尼西亞之西的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域。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部,海溝與陸緣火山鏈相伴隨。

海溝有以下特徵:①海溝長一般在500~4500千米,寬40~120千米。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

海溝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型,近陸側陡峻,近洋側略緩。②海溝兩側普遍具階梯狀的地貌,地質結構複雜,發育藍閃石片岩相高壓低溫變質帶。海溝中的沉積物一般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濁積岩。

海溝是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的接觸過渡帶。③海溝的兩面峭壁大多是不對稱的"v"字型,溝坡上部較緩,而下部則較陡峭。平均坡度為5度到7度。

偶爾也會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④海溝為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值低達-200 毫伽以下,熱流值僅為1hfu左右,低於地殼平均熱流量。⑤沿海溝分佈的**帶是地球上最強烈的**活動帶。

震源通常自洋側向陸側加深,構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見貝尼奧夫帶)。

在現代海溝的研究基礎上,古海溝的鑑定有3個主要標誌:蛇綠岩套;高壓低溫變質帶,以藍閃石片岩為特徵,發育擠壓和剪下構造;混雜巖。板塊俯衝作用常被用於解釋海溝成因。

但海溝的形成與俯衝的機理相當複雜,仍有待於深入綜合研究。

十條最深海溝

(1) 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最深11034米

(2) 太平洋湯加海溝:最深10882米

(3) 太平洋日本海溝:最深10682米

(4) 太平洋千島海溝:最深10542米

(5) 太平洋菲律賓海溝:最深10497米

(6) 太平洋克馬德克海海溝:最深10047米

(7) 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溝:最深9219米

(8) 大西洋新赫布里底海溝:最深9174米

(9) 大西洋布干維爾海溝:最深:9140米

(10) 大西洋雅浦海溝:最深8850米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由於海底大陸架的移動與擠壓產生的溝壑。

板塊的板塊邊界,板塊與板塊間,哪些是消亡邊界?哪些是生長邊界

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帶,可分為3類。離散型邊界,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 火山活動 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湧,兩側板塊分離拉開。上湧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新增到...

怎麼判斷板塊是處於消亡邊界還是生長邊界

看圖,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箭頭,箭頭向裡是消亡邊界。箭頭向外是生長邊界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是消亡邊界,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是消亡邊界,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是消亡邊界,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是生長邊界,未定板塊邊界是消亡邊界,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是生長邊界,非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是生長邊界,非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