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給偶一首著名滴詩要詳細註解的

2021-08-07 01:20:54 字數 4101 閱讀 2580

1樓:匿名使用者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床:另一說法馬札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2樓:匿名使用者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

「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

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

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

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物件。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3樓:其樂水

一、《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裡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嶽》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嶽」。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

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巨集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

「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二、《涼州詞 》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詩文解釋】

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征戍戰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釀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種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麗的彩筆描繪出豪華的場面,並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飲琵琶馬上催」,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琵琶是西域盛行的樂器,詩人用來渲染西域色彩。「馬上催」的

「催」字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是催飲,有的說是催人出征,或解釋為急促彈奏之意。從全詩風格來看,還是以催飲為宜。

三四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在酣醉時的勸酒詞,是說,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有什麼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這兩句歷來頗多分歧,有的認為是極為悲痛之詞,有的認為是略帶悲涼之意,但從盛唐時期將士們的豪情及全詩的風格來看,似不宜有憂傷情緒的。

讀詩想酒,好的葡萄酒,宛如一種藝術品,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辛勞一天後,飲一杯葡萄美酒定會使人心曠神怡。一旦在真正接觸了它之後,才能領略它高雅、香甜、浪漫的誘人之處。

讀詩所聯想到的,古來征戰的人們飲酒告別親人,不知去向,不知有無來回,酣暢淋漓的醉臥在沙場,視死如歸的豪放展現征戍戰士飲酒情景,我猶如見到此番場景。

如今我們的葡萄美酒用於慶祝會、婚慶、生日。酒吧一條街處處燈紅酒綠,人們盡情地享用它。走在這條街上眼前兩種畫面在不停的切換著...

20分跪求一首古詩 讚美母親的一首現代詩 歌頌深圳的

遊子吟唐樂府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生活,多少年來一個模樣。貧窮落後困擾著人們,現代文明是那樣遙遠 渺茫。晨曦中阿爸在田間勞作,煙霧裡阿媽煮飯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裡打滾,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

在網咖裡面聽到一首dj英文的裡面偶一單阿里阿里阿里

不知道你找是是不是這首 aloha heja he 這首曲子好久了1994年包含了德語 葡萄牙語 和英語你說的這個阿里阿里路亞的到中間那部分才有。的作用 資料越多越好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聽聽 也是一種不錯的減壓方法,能使心情放鬆下來。具體益處分這幾種 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古代 晉書 樂志 說 是以...

應用文寫作試題!目前只有20分給,但是隻要你把答案全做好了

哈,題出的有點意思。只是不知道是你 的問題還是出題老師的問題,有些提版法是很不權科學的。公文的形式結構 沒有這種說法,大家或者研究某一具體文種的結構,或研究公文格式。不曉得出題老師是不是自創了一種說法?個別題說法已經滯後,行政公文 已改為 黨政機關公文了 作文題目出的不錯,但關於3個以上的數字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