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註釋: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
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後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王之渙 (69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盛唐時期有一批詩人,善於描寫塞外風光和征戰生活,稱為「邊塞詩派」,王之渙是其中的一位.
①鸛雀樓――舊址原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中一座土山上,樓有三層,唐代為遊覽勝地,宋朝以後隨土山被河水衝沒.
②依山——緩緩向山貼近.
③欲窮——想要用盡,含有假設的意思.
④千里目——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視力.
⑤更——再,繼續.
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眺望遠遠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欄西望.一輪白日正巾近山樑,徐徐下落,下落,終於隱身到西山背後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多麼雄渾的景象,多麼壯闊的大自然!
但是詩人知道,大自然實在太大,自己的眼界還很狹小,要想進一步地開闊視野,眺望那更遠更壯觀的世界,還需要登上更高的地點.而自己,就連這共有三層的鸛雀也還沒登上最高層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樓過程中的具體感受,但它給予我們的啟示卻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愈來愈高的境界,在事業上取得愈來愈高的成就.
人生就像登樓,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嗎?
這是一首五絕(五言絕句)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後兩句抒情,情中見理.短短二十個字,有景,有情,有理,結合得又是這樣自然、完美,在藝術上真可說是「爐火純青」了.
2樓:herehome之歌
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3樓:曦曦的媽咪
學古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題目和詩人是什麼?
4樓:
這是王之渙的歷史名作:《登鸛雀樓》
全文內容:《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話翻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大體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5樓:阿沾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
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
「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
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6樓:時光老蛤氵一
這是王之渙的歷史名作:《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體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雲海蒼茫,山色空濛.
由於雲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
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巨集大,讀後令人振奮.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7樓:遠容岫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8樓:腰掛紅燒肉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9樓:陳來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題目叫什麼?
10樓:長得黑是健康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登鸛雀樓》,作者是王之渙。
這首詩一眼看來,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寫法,全篇使用對仗。對仗在絕句中本來是很少用的,因為絕句只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轉合,而對仗通常兩句的意義是並列的,用了對仗就不利於收束詩意。
不過,這首詩卻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全詩皆對,卻不顯雕琢呆板。原因就在於第二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但意義卻不是並列而是貫通的,所以沒有對仗的痕跡。可見,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當然,這首詩的魅力不在於表面的技巧,而在於詩中那種闊大的人生境界。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這首詩的題目是登鸛雀樓,它的作者是王之渙,朝代是唐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都不知道,登鸛雀樓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名是什麼?
詩名是 登鸛雀樓 出處 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五言絕句 登鸛雀樓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話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下落,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而去。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唐 王之渙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麼意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白日依山盡 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 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 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麼意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 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 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 白日依山盡 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