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起源於什麼時候,東北二人轉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2021-07-22 14:31:56 字數 5418 閱讀 9581

1樓:思念浪漫的歌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臺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

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二人轉的根,紮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2樓:夏夏在這裡呀

“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近年來二人轉可謂是火遍大江南北,受到全國各地百姓的追捧。近日,吉林省圖書館邀請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董連海做客,為廣大市民講述了二人轉的傳奇故事。

東北二人轉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二人轉的起源在**?

3樓:易書科技

關於二人轉的起源和成因,說法不一,二人轉藝人自己總結是“大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總而言之,二人轉是集東北民間文學、**、舞蹈、表演和語言為一身,並開放性地吸納更多姊妹藝術精華的獨特藝術形式,其“唱、做、說、舞、絕”的藝術特質決定了它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吸引力。

二人轉表演可以說,二人轉之所以成為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民間”二字,即民間立場與民間情懷。儘管今天的城市觀眾已很難觀賞到原汁原味的二人轉表演,不過,從依然活躍在東北農村的民間劇團的演出盛況以及城市舞臺上備受矚目的演出情形看,多少還是能反窺當初它火爆熱鬧、俏皮滑稽,特別是與觀眾緊密結合的藝術特徵。

兩百來年了,二人轉始終不曾退出民眾的欣賞視野,不由人不歎服它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近一兩年,二人轉頻繁進京,或南下巡演,不斷引起轟動,在各地的演出市場也常常製造出票房奇蹟,例如在上海金茂大廈的演出就曾炒到2000元一張門票,僅從這些表面的受歡迎程度看,是否就能肯定,在終將成熟有序的演出市場中,二人轉還能繼續一路暢通地“轉”下去?我們是不是也該考慮到這種文化消費現象一旦過熱,就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審美疲勞”,到那時又將怎樣面對?

二人轉的深入生活,貼近群眾,註定了它與普通民眾之間天生的親和力,舞臺上下的零距離接觸使得演出現場始終保持著火爆熱烈的氣氛。但是,在充分照顧觀眾情緒的同時,是否也不容迴避地存在著過度迎合部分觀眾的欣賞趣味而使之趨於流俗的現象?這些必須引起我們今天的二人轉演員的足夠重視,畢竟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著審美價值與審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勝的二人轉藝術也應遵循長期以來的“笨中求巧,醜中求美”的美學原則,而非一味地為醜而醜、毫無美感。

因此,增加技藝上的審美分量和優化、淨化演出環境,應是當前的二人轉演出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此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東北二人轉,究竟與原生態的二人轉相距多遠?歷經幾代藝人的創造和積累,二人轉擁有300多個傳統曲目,如《豬八戒拱地》、《包公賠情》、《西廂》等,但時至今日,它們的傳承情況又是否樂觀?從農村走進城市的二人轉藝術,是否還完整儲存著初始的淳樸與樂觀,在與城市觀眾的相互交流過程中,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二人轉是最善於吸納和借鑑姊妹藝術的,草創時期如此,今天更是如此。然而,今日所見的二人轉節目,在大量的“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之後,卻忽略了自身的優勢,過去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的**唱腔以及“四功一絕”的表演手法已難得一見,幾乎通篇的說口確也能博得臺下的陣陣爆笑,可笑過之後又能有多少回味呢?

東北二人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是什麼樣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三、二人轉名字的來由在康德二年的時候,第一次將東北出現的這種新的表演形式,成為了二人轉,在解放之後的第一屆音舞大會之上,二人轉演出第一次正式的登上了國家的舞臺,也是在這個時候,二人轉這個名字才開始正式的被所有文藝界的人士所認可,並且越發的響亮。

二人轉是東北民間最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將東北農村的特色表演得淋漓盡致,其中所蘊含的酸、色和俗是它最大的特點,後來經過趙本山的另一番演繹之後發揚光大。當然搬上舞臺之後的二人轉,也有人表示,失去了二人轉本身所表達的田間地頭的那種鄉土味道。

5樓:科普小星球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是東北大秧歌,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東北大鼓等元素,形成了東北二人轉。

6樓:白塵影視剪輯

二人轉,起源於東北大秧歌,後融入了蓮花落、什不閒等民間曲。

7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起源於東北大秧歌,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融入河北梆子、東北大鼓元素而形成的。

8樓:西行法師

起源於薩滿跳大神那樣的儺舞

二人轉的發源地是哪?他的創始人是誰?

9樓:金果

二人轉的發源地和創始人都沒有清楚的記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曆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擴充套件資料: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

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澱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徵的反映。

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

導致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表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生動活潑。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唱腔以東北民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等曲調,豐富多樣,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

由於二人轉脫胎於東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轉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場、掏燈花、舞手絹、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塊竹板組成,每塊長四寸,寬一點五寸,演出時一手掐兩塊。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擊,故此得名。演員即可用它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和非常複雜的花點,又可隨著手腕和舞姿的變化表現各種情緒。

伴奏時,可根據劇情、詞意,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打出情緒或氣氛來)、打挎大板等獨到的技藝,具有“穩、浪、俏、哏”的藝術風格。

10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二人轉的起源問題,一直撲朔迷離,莫衷一是。20多年前,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分會會員、黑山縣文化館創作幹部施鵬第一個提出了“黑山縣為二人**祥地之一”這個論點,從而引起東北二人轉界專家學者的重視,這個結論最終被寫入《中國戲曲志》。今年5月中旬,遼寧衛視《精彩遼寧》節目播出的《東北風 二人轉》系列專題片中,介紹了一些他的情況。

片頭那發黃的古唱本,就是他收藏的二人轉文物。

1981年春,施鵬《黑山縣二人轉簡史》的發表,拉開了**二人**源地問題的序幕,也標誌著發掘整理搶救二人轉遺產工作進入新階段。

《黑山縣二人轉簡史》發表在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分會編印的《曲藝通訊》1981年第2期,很快引起省內外專家學者注意。遼寧省二人轉研究組吸收施鵬為研究組一員。

1982年4月15日,施鵬給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主席、長春市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兆一的信,以及王兆一6月5日的回信,被全文登載在中國曲藝家協會吉林分會的《說唱藝術》第2期上。施鵬在信中說:“遼西走廊是溝通關內外的咽喉要道,也是關內外多種民間藝術在此匯合之地,九腔十八調的二人轉是否起源於這裡呢?

……”這是對東北二人**源地問題,首次提出了“地理位置說”。信中施鵬還重點介紹了黑山縣二人轉的歷史及藝人情況。王兆一在回信中說:

“你的信,我看後也轉給王肯同志(系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著名戲劇家,吉劇創始人之一)看了,我們認為你關心二人轉事業的精神很可嘉,你對遼西走廊很可能是二人轉淵源的看法,也有可取之處……”

6月23日,王肯、王兆一在遼寧省曲協副主席、二人轉專家馬力的陪同下,到達黑山,訪問了當時健在的老藝人,觀摩了黑山地方戲劇團的演出。回到吉林後,王肯發表了《直接學,抓緊學,不斷學——赴黑山學二人轉有感》,王兆一發表了《黑山探寶——考察二人轉散記》。這兩篇文章對黑山二人轉給予極大重視和極高評價,對確立錦州、黑山為二人**源地一說,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982年,黑山境內當時健在的二人轉老藝人有84歲的張景瀛,79歲的王義,78歲的楊成,73歲的王福臣,79歲的賈連祥……為了從這些老藝人口中搶救出寶貴的藝術史料,施鵬用了大量業餘時間,風塵僕僕地下鄉尋找老藝人,收集整理了十多萬字的採訪筆記。這些珍貴的史料相繼在省內外有關書刊發表。如,《黑山縣二人轉小史》、《王義小傳》、《說口的作用》、《劇目與唱本》、《黑山老藝人談二人轉源流》等。

1996年1月,遼寧電視臺《戲苑景觀》節目組特約施鵬為黑山二人轉專題片撰稿。他這樣寫道:以解放戰爭遼瀋戰役黑山阻擊戰聞名於世的遼寧省黑山縣,有一種土生土長土色土香的地方小戲——二人轉,也同樣聞名遐邇。

黑山二人轉歷史悠久,藝人眾多,在《東北二人轉史》和《中國戲曲志》上,佔有大量篇幅,可謂赫赫有名。提起二人轉,總也繞不過黑山縣,因為這裡是二人轉的一個發祥地。

二人轉演員列表,東北二人轉演員小豆豆原名及個人資料

女 高茹 鄭淑雲李曉霞 關長榮董瑋 閆書平閆學晶 鄭桂雲孫曉麗 張桂蘭李秀媛 楊巨集偉男 秦志平 董孝芳韓子平 孫文學等 我所說的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二人轉演員,德藝雙馨的,不是當今活躍在舞臺上所謂的 二人轉 演員 東北二人轉演員小豆豆原名及個人資料 小豆豆老師原名周文珍 老家是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 現居...

這個二人轉叫什麼名字,東北二人轉手上拿的布叫什麼名字

我感覺您有可能歌詞表達的稍微缺少一些,我自己哼出來的調調 我想是情人迷 二人轉叫什麼名字?你說這個 二人轉叫什麼名字我也不清楚呀,這個二人在大,他們說這個飯店是到底叫什麼名字?我也不,我都沒有看過,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看過了嗎?我就知道了,這叫什麼名字了?因為我都沒有看過這個人,真的叫什麼名字?我...

有人說我在二人轉是什麼意思,問下,,二人轉裡行話個以geyi是什麼意思

是說你在搞笑,或者是說你和另外一個人關係較好,再或者是說你有了 另一半 整天圍著他 她 轉。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自己可以判斷了吧。問下,二人轉裡行話 個以 geyi 是什麼意思 是不方便的意思。二人轉條丁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