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狂想曲》感想,藍色狂想曲短文閱讀分析為什麼格什溫覺得樂團指揮想出的辦法荒唐

2021-06-26 05:09:41 字數 1610 閱讀 6423

1樓:eclipse之星

8月21日在星海**廳將上演由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奏的一臺純美國風味的節目,主打是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win)的《藍色狂想曲》,其他的曲目還包括艾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的《阿帕拉契亞之春》等。本週就著這個契機再接著談美國20世紀**的一些話題。

嚴肅**(不是古典**)和流行**的分野有時不是那麼明顯,比如像king crimson,jethrotull這些在70年代屬於流行文化範疇的樂隊,卻有著嚴肅得感人的創作態度;相反,像約翰·斯特勞斯、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人的某些作品,在創作時其態度未必不嚴肅,但經歷了幾百年的文化藝術、社會組織結構上的變遷後,反而成為了流行文化產品。像貝多芬的第5交響樂(即「命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至於《藍色狂想曲》則有點不一樣,它在殺青之初就已是流行文化。格什溫在寫這首名曲前一直在進行流行**以及百老匯歌舞劇的寫作,據說當時美國人缺少用「美國語言」寫成的一部交響樂作品,而格什溫又受到了所謂的「爵士樂之王」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之委託,譜寫一部「交響樂風的爵士樂」(symphonic jazz,注意不是jazz symphony)。該作品首演時也算是轟動一時,樂界名流紛紛到場一**竟,這其中包括小提琴家海菲茨和克萊斯勒、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等等,這些人聽了《藍色狂想曲》有何感想,我不知道,但要我猜的話,我會說他們一定是do not give a damn(才不理會呢),事實上,在古典**界,連深愛此曲的伯恩斯坦都不得不承認它在結構上的鬆散,其主要的成功之處,就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這,正是流行**的第一要素。

在格什溫寫《藍色狂想曲》的時候,爵士樂還遠遠沒有成為後來那種重精神性、力求突破的超級嚴肅**,而是一種最強調娛樂性的東西。格什溫深明此理,所以他只是借用了交響樂的語法(而非其精神)來給爵士樂披上一層「巨集大」的外衣,這真是適逢其時,如果等到70年代、爵士樂已經昇華到精神層面了以後再搞這一套,結果只會是慘不忍聽,就連天才如john mclaughlin者,與交響樂隊合作的那張《apocalypse》也一樣是失敗之作。

2樓:mait之星

我沒有什麼感想,反正聽得爽

藍色狂想曲短文閱讀分析為什麼格什溫覺得樂團指揮想出的辦法荒唐

3樓:匿名使用者

突然,劉子陽摔倒在地,我想「這一定是讓劉子陽投降的機會到了.」我版跑了過去,一隻權手撐住劉子陽的背,大聲說:「劉子陽,我們不打了行不行.

」劉子陽氣喘吁吁地說:「好嗎,那你放開我吧,」於是我把劉子陽放開了.我們又怕被生活老師發現,就連忙悄悄地**睡覺了.

第二天,我們在校運會彩排的時候, 祝老師看見劉子陽的臉上有許多的傷.於是就奇怪的問劉子陽:「你臉上的傷是誰給你抓的呀!

」劉子陽慢慢地說:「昨天我和劉伯桐打架抓傷的.」然後,祝老師嚴厲的批評了我和劉子陽,並讓我給劉子陽道了歉.

從這件事我體會到,打架是最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使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而不能解決問題,大家只能心平氣和地擺事實,講道理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美國電影《愛情故事》觀後感,英語版

4樓:匿名使用者

美國電影《愛情故事》觀後感英語版,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樂曲建構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和絃的三音主題。克羅埃西亞戰後,尚未散去的硝煙在空氣中彌散著。天空有些低沉,不知是雨前的預兆,還是硝煙的瀰漫,雲朵在天空中呈現出一種憂鬱的灰色。倒塌的牆壁讓凌亂的碎石鋪了一地,塵埃在空氣裡飄搖,最終落定,迴歸泥土。在戰火摧殘後的斷垣殘壁中,開著一朵不知名的白色小...

有沒有類似克羅埃西亞狂想曲的曲子啊 超有感覺

yanni的現場版就很不錯,不知樓主聽過沒有。s.e.n.s.的 海神 安敦 伽羅 雖說不至於過於激昂澎湃,但聽了後你也會非常喜歡的。咳。playtime很古典麼。playtime是比較來電的現代器樂,鋼琴和小提琴可是全數登場的。有沒有類似於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這樣的純 要很澎湃的 勁樂復團v3 自樂...

求馬克西姆《克羅埃西亞狂想曲》的創作背景 作品屬性及結構 創作

作曲家tonci huljic譜寫,maksim 馬克西姆 演繹的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 出自 the piano player 鋼琴玩家 2003 背景是飽受戰爭創傷的克羅埃西亞,想想灰燼中的殘垣斷壁,夕陽倒映在淚和血中,用明快的節奏描繪著悲慘的畫面.樂曲建構在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和絃的三音主題,在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