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肖奮斌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髮,乘一隻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詩人想到時光流逝,昨日一去不返,心情是悵惘的。可是今日卻又只是徒然地帶來煩憂,不免要在莫知所適之中,過去、消失,成為又一個不可復得的「昨日」。那麼,詩人如何能夠從這煩憂到悵惘、悵惘到煩憂的迴圈中得救呢?
詩的第三、四句,於是改弦更張,另起話題:「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浩蕩不盡的長風送走了南去的雁行,帶來了遼遠無邊的萬里空闊,這是多麼豪爽的風啊!
內心的煩憂轉眼之間便被一掃而空了。詩歌的感情上於是便出現了一次大的轉折和飛躍。而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面對著這豪爽不盡的秋風,還有什麼比登樓遠眺、飲酒嘯傲更為適宜的呢?於是,把酒對飲,談詩**,神思激越,逸興飛揚,這就是所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寫到這裡,詩人的一顆心真是要從高樓飛上青天,去擁抱那一輪明月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瞬息之間,感情便被推向了高潮,從而與詩歌開篇的兩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在這戲劇性的變化與轉折面前,我們只有驚奇,只有困惑,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當然,要說的話也是有的,那主要是關於詩句的理解。「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兩句,通常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回顧自漢以來的文壇,讚美漢代文章和建安風骨,追慕謝的風調;一是說二句分指主客,上句說李雲的文章得建安風骨,下句則自比為小謝的清發。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本不矛盾。說古未必不是談今,談今卻又是憑藉著說古。二者一表一里,正是辭淺而意深。
我們無妨來做一點具體的解釋。「蓬萊」原是指海上的神山,相傳仙府祕籍皆藏於此。東漢時宮中藏書和著書多在東觀,因此東觀也被稱為蓬萊山。
這裡的蓬萊文章正是「漢代文章」的意思。而漢魏以下,從古至今,這中間便又有謝清新俊發的詩章。這裡顯然是沿著歷史的線索說下來的,這「中間」二字因此並不是虛設之辭。
從這個意義上說,前一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不過,詩人的意思又不限於談論過去,所謂「蓬萊文章」**只是泛泛而論呢?李雲這時任祕書省校書。
而唐代的祕書省,正有如漢代的東觀。因此,所謂「蓬萊文章建安骨」又兼有讚譽李雲之意。至於「中間小謝又清發」也正是詩人自比之辭,因為謝的清發是久為李白所仰慕的。
他所謂的「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其實又豈止是追憶與憑弔而已呢?這兩句實際上正是說李雲的文章得建安風骨,自己的詩歌則有小謝的清發。因此接下來才有了「俱懷逸興壯思飛」一句,不然的話,至少這裡的「俱」字就不那麼好交代了。
詩人談到主客的詩文,便神思飛揚,如前一段所說,很快達到了一個感情的高潮。那麼,高潮之後又將是什麼呢?我們凝神期待,屏息傾聽,聽到的卻是這樣幾句詩: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在那意興飛揚、舉杯酣飲的一剎那,情緒卻又出人意料地跌落到最低點上,彷彿是從波峰到谷底,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感情波瀾。
我們要詢問它變化的訊息嗎?那彷彿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全無蹤跡可尋。如果要探問出它的來去,則似乎是隱含在他另一篇詩歌中的:
「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這兩首詩的相似是顯而易見的。這裡所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正是本篇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開始。
而那首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本篇則說「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雖然一在海上,一在樓上,這萬里長風卻是一以貫之的。所不同的是,那首詩結束在長風乍起,揚帆欲飛之際,情緒正從低潮走向高潮去;而在本篇中,長風已過早地消逝,全篇恰恰結束在詩人青天攬月歸來,在舟中歇息的當兒,也就是不幸印驗了「縱令風歇時下來」那個假設的時刻。
情緒這時自然是從高潮落到了低潮,不足與前一首相比。但是,這無形的風變化莫測,來去無常,誰又能把握得住呢?誰能夠保證「明朝散發弄扁舟」之後,詩人不會寫出「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樣的詩句呢?
假如他在扁舟上掛起風帆,或者僅僅因為他想繼續寫下去的話。詩人的感情正像是這無形的風,它行猶響起,藏若景滅,時而猛似奔浪,時而又細如嘆息。我們不清楚這中間的變幻,更不知道它會朝哪個方向吹,我們想去追問那八面來風嗎?
現在,我們也許要問:一篇不長的詩歌中竟有這樣大幅度的感情跳躍,那麼,它如何能夠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呢?的確,從「長風萬里送秋雁」到「蓬萊文章建安骨」,這中間未免有些開闔失度。
不過,這並不妨礙它通篇的完整。從全篇來看,篇末的四句可以說是一個大的跳躍與轉折。但是,這卻並非劈空而來,而是與開篇的那種不平和惶惑的感情基調一脈相承的。
作品前後呼應,似乎走完了一段心路的歷程,重新回到它最初的起點。我們若是還要尋找那時間上的憑藉,末句的「明朝」不正是從頭二句中的「昨日」「今日」一貫而下的嗎?在這時間的順序之中,詩歌的感情基調貫穿終始,從而保持了作品的內在統一性。
而除此之外,通篇淋漓盡致的抒情,散文化的筆法,也給作品帶來了通暢而奔放的氣勢。因此,儘管大起大落,大開大闔,卻總是筆斷而氣不斷,騰踔跳躍而又融洽自如。這時我們才懂得了這首詩的奇妙之處。
一首好的詩歌不能沒有感情上的跳躍,但是又貴在一氣呵成,氣勢通貫。我們第一次認真讀它時,會震驚於它跌宕起伏的變化,而讀得多了,卻能更多地體會到它內在的統一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譯文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詩文解釋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里長風吹送南歸...
李白的黃鶴樓,《黃鶴樓》詩詞李白全詩內容是啥
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望黃鶴樓 李白。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李白在太白樓寫的哪首詩,李白這首詩是誰寫的?
一 李白在太白樓寫的 寄東魯二稚子?二 附原文如下 寄東魯二稚子 唐.李白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