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出自《周禮》《儀禮》《禮記》的成語

2021-06-17 02:18:14 字數 4801 閱讀 7178

1樓:冷侃娛文

【半途而廢】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塗:

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來再前進,比喻事情還沒有完成就停止下來。《論語·雍也篇》:

「中道而廢」一語,與此同義。

【博聞強識】

語出《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識:

記,也作「志」。指的是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荀子·解蔽》:

「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為之無益於成也。

」【孤陋寡聞】

語出《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指的是學識淺陋貧乏,見聞陝隘閉塞。

晉·葛洪《泡朴子·外篇·自敘》:「年十六,始讀《孝經》《論語》《詩》《易》,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

【教學相長】

語出《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指通過教授、學習,學生獲得進步,教師也得到提高,教和學相互促進。

【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磋,來食!

』(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嗟:招呼聲,相當於「喂」。後來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

【特立獨行】

《禮記·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於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純正,不隨波逐流。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二一·五慈觀閣記》:「古之仁人,將有為於也,必特立獨行,自行其志」。

【溫柔敦厚】

《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唐·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指溫和柔順,誠懇寬厚,多形容詩文的特點,後也用來形容人的氣質。宋·楊時《龜山集·二·荊州所聞》:「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

」【先人後己】

《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作讓」。指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

《三國志·許靖傳》:「自流宕以來,與群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

【心不在焉】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

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如離婁與瞽夫偕行而同墜溝中,或以無目不見坑而墜,或以心不在行憂思之病而墜,所以墜則殊,其所以為墜則同也。天下皆離婁也,如瞽者鮮矣,則其墜者離婁也,心不在焉故也」。

2樓:精神佈道者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是儒家傳世經典「十三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承載大量政治文化、禮儀習俗等方面的資訊外,「三禮」還從源頭上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漢語。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成語,追根溯源,不少都源自於「三禮」。

【半途而廢】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塗:

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來再前進,比喻事情還沒有完成就停止下來。《論語·雍也篇》:

「中道而廢」一語,與此同義。

【博聞強識】

語出《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識:

記,也作「志」。指的是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荀子·解蔽》:

「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為之無益於成也。

」【孤陋寡聞】

語出《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指的是學識淺陋貧乏,見聞陝隘閉塞。

晉·葛洪《泡朴子·外篇·自敘》:「年十六,始讀《孝經》《論語》《詩》《易》,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

【教學相長】

語出《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指通過教授、學習,學生獲得進步,教師也得到提高,教和學相互促進。

【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磋,來食!

』(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嗟:招呼聲,相當於「喂」。後來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

【特立獨行】

《禮記·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於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純正,不隨波逐流。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二一·五慈觀閣記》:「古之仁人,將有為於也,必特立獨行,自行其志」。

【溫柔敦厚】

《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唐·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指溫和柔順,誠懇寬厚,多形容詩文的特點,後也用來形容人的氣質。宋·楊時《龜山集·二·荊州所聞》:「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

」【先人後己】

《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作讓」。指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

《三國志·許靖傳》:「自流宕以來,與群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

【心不在焉】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

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如離婁與瞽夫偕行而同墜溝中,或以無目不見坑而墜,或以心不在行憂思之病而墜,所以墜則殊,其所以為墜則同也。天下皆離婁也,如瞽者鮮矣,則其墜者離婁也,心不在焉故也」。

【移風易俗】

《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指改變舊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慣。

李斯《上書秦始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黃鐘大呂】

語出《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我國古代**分為十二律,陰陽各六律,其中陽律的第一律為黃鐘,音調洪大響亮,陰律的第四律為大呂。

後用來比喻聲律或文辭莊嚴、正大、高妙。宋·劉克莊《後村全集·九四·瓜圃集序》:「言意深淺,存人胸懷,不繫體格,若氣象廣大,雖唐律不害為黃鐘大呂」。

【謹言慎行】

語本《禮記·緇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謹於言而慎於行」。指說話小心,行動謹慎。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一匕·篤行》:「(葉廣彬自誦曰)八十年來識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謹言慎行無些過,細數吾鄉有兒人?」

【美輪美奐】

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

『美哉倫焉,美哉奐焉』。」鄭玄注:心譏其奢也。

輪,輪囷,言高大;奐,言眾多。」後來用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美觀。

【溫文爾雅】

《禮記·文王世子》:「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唐·孔穎達疏:「恭敬而溫之者,謂內外有禮,貌恭心敬,而溫潤文章」。「爾雅」:

近於雅正。《史記·儒林傳序》:「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

後來四字成文,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聊齋志異·八·陳錫九》:「(錫九)至郡見太守,歷述家世。

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文治武功】

語本《禮記·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指的是文化教育和軍事方面的業績。

【行遠自邇】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指到遠處去必須從近處起步,比喻學習、做事要由淺入深,紮紮實實,循序漸進。

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學者不可不志於遠大,亦不可驟期乎遠大。蓋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也」。

【一成不變】

語本《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侀:通「型」。原指刑法一經制定,就不得隨意變更。

後多用來轉指一經形成,就固定下來不再改變。白居易《太湖石記》:「豈造物者有意於其間乎?

將胚渾凝結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

【師道尊嚴】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原作(師嚴道尊),指老師受到崇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才能得到尊重。昊泳《鶴林集·陶永降授儒林郎制》(《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古之教者,師嚴而道尊,今則寬且慢矣」。

後世多作〔師道尊嚴〕,指為師之道莊嚴。宋·韓淲《澗泉日記》(《四庫輯本別集拾遺》):「鄭康成事馬融,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傳授於玄……漢之師道尊嚴如此」。

【明辨是非】

語本《禮記·曲禮上》:「失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後來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別哪是對的哪是錯的。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書簡三·與王懿敏公(嘉佑七年)》:「某竊位於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瑕不掩瑜】

語本《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後來用瑕不掩瑜,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姓氏追根溯源活動的感想

姓氏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一個襲組成bai部分,對人們的生活方方 du面面zhi都有影響。尋根dao問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著的文化內涵就是一張絕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載體,他是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史,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這看似簡單的文字排列卻折射出中...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追根溯源

可能一個是人們的求知慾比較強,還有個是好奇心在驅使你去了解,我覺得 內還有一個容 原因就是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來來去去,或想要完成什麼事情總的找到了原因才能知道結果,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吧,在某方面這種求知慾強烈是比較看好的表現,只是在有時候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反而更讓人活的舒坦,也許這就是說的善意的謊言吧...

心理問題或疾病追根溯源是自我的迷失

朋友,你好,內心充滿了負能量 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 導致思維和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總是往負面的消極的方向想,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這才是目前所有心理問題的根源,所以想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唯一的方向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正能量。相信你在生活中能發現那些內心非常正能量的人每天都是很開心快樂的,那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