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張九齡意思詳細一點

2021-05-26 05:41:38 字數 6125 閱讀 6081

1樓:你好嘛

白話翻譯: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原文:《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作者】張九齡 【朝代】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擴充套件資料

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

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託的深遠。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髮開去。

2樓:匿名使用者

最佳答案檢舉 望月懷遠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

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你,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你在夢裡相見。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溼。

還寢:回臥室再睡。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⑴。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⑵。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⑶。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⑷。[1]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⑴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

「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有情人。

遙夜:長夜。怨遙夜:

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⑶憐:愛。滋:

生。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

這裡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裡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

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⑷末兩句:月光雖可愛,卻不能用手抓:

送給遠方的親人,只好回屋睡覺,希望得個好夢。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

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譯文】 一輪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賞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長,徹夜不眠將你思念。

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溼衣衫。不能手捧銀光贈給你,不如回床入夢鄉,或許夢境中還能與你歡聚一堂。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望月懷遠》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及妻子而寫的。 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

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

一輪皎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

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託的深遠。

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這兩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構成雄渾闊大的意境。

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也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首聯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髮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裡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彩。

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但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說明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儲存著古詩的風貌,另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跟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尤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溼了衣裳方覺醒過來。

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這一聯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

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

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寫因思念遠人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痴念。

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望月懷遠》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

全詩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物件。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寫得那麼沉著。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娓娓道來,親切感人。

《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雲:

「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這首詩表現的情意是沉著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是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

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⑴。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⑵。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⑶。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⑷。[1]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⑴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

「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有情人。

遙夜:長夜。怨遙夜:

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⑶憐:愛。滋:

生。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

這裡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裡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

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⑷末兩句:月光雖可愛,卻不能用手抓:

送給遠方的親人,只好回屋睡覺,希望得個好夢。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

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譯文】 一輪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賞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長,徹夜不眠將你思念。

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溼衣衫。不能手捧銀光贈給你,不如回床入夢鄉,或許夢境中還能與你歡聚一堂。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望月懷遠》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及妻子而寫的。 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

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

一輪皎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

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託的深遠。

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這兩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構成雄渾闊大的意境。

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也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首聯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髮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裡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彩。

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但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說明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儲存著古詩的風貌,另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跟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尤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溼了衣裳方覺醒過來。

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這一聯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

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

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寫因思念遠人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痴念。

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望月懷遠》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

全詩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物件。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寫得那麼沉著。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娓娓道來,親切感人。

《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雲:

「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這首詩表現的情意是沉著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是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

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2]

《望月懷遠》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望月懷遠,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結構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其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表達出詩人無限的思念之情!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張九齡的 望月懷遠 表達了什...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 海上生明月 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 池塘生春草 鮑照的 明月照積雪 謝朓的 大江流日夜 以及作者自己的 孤鴻海上來 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 ...

蘇軾的《水調歌頭》與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作者借月抒懷,在描寫

蘇軾是抒發個人情志,從遠人的角度,比如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等,以月為比,頗為浪漫,張九齡是純粹的懷遠,從望月的角度立意,較為平實。蘇軾的 水調歌頭 與張九齡的 望月懷遠 作者借月抒懷,在描寫角度 表達情感上有何不同?同為 對月懷遠 之作,水調歌頭 表現了 蘇軾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望月懷遠 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