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宮井又何人出自何典

2021-05-18 06:01:59 字數 5578 閱讀 7362

1樓:e拍

“景陽宮井”用的是陳後主的故事。

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

“景陽宮井又何人”意思是: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干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

出自唐代鄭畋的《馬嵬坡》。

原文: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譯文: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起兵,為起兵平叛,唐玄宗被迫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鄭畋作為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之人,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頗有感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他在鳳翔隴右節度使任上寫下此詩。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

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復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

玄宗割捨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儘管山河重光,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可喜下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複雜矛盾的心理。

“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決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只不過話說得微婉,耐人玩味罷了。

但就此以為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為此而發。

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為佳作。

2樓:匿名使用者

晚唐人鄭畋有一首《馬嵬坡》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在這個鄭畋看來,唐玄宗同意處死楊貴妃,稱得上是聖明天子,因為這樣才沒有像陳後主龐愛張麗華那樣終於導致亡國。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亂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及,玄宗倉皇逃蜀,道經馬嵬坡,六軍駐馬譁變。殺奸相楊國忠,逼玄宗賜死貴妃。即為馬嵬事變。

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

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

4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景陽宮井”一詞,乃引南朝陳後主之史實,以襯托出唐玄宗之聖明。按景陽宮本為南朝宮殿之名,景陽宮井又名“胭脂井”。隋滅南唐時,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二妃,匿於井中被獲

凡蒂文是什麼文學?

5樓:匿名使用者

凡帝文是一個牌子,成都凡帝文的地址是彭州市近郊九高路,樹立“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的精神,仍需要我們不懈努力與不斷追求。我們需要持續努力,堅持“真誠、務實、優質、高效”的作風,充分發揮我們的精神,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文學文字賞析怎麼寫

6樓:雪驚人——雲

朋友,看來你也是和我一樣學習中文的了,我們先來了解下文學文字的概念和特點,以防偏題。簡單的說,就是把別人的作品做一個賞析。

文學文字

是指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系統,是傳達人生體驗的特定語言系統,包括詩、**、散文和劇本等形態。把一般的文學接受或文學鑑賞活動細化和深化,就是文學文字的解讀活動,這是一個對文字的反映實現的過程,這是一個對文字加以改變,豐富的過程。

文學文字特點

文學文字除了有一般文字的共同性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1、文學文字總是指一種實際的語言系統。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語言結構,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對語言的具體運用。這裡的“個體”主要指具體的個人如作家,而“群體”則主要針對某些文字的集體作者而言,如遠古口頭文學、史詩的作者往往是一個群體,當代城鄉民謠也總是出自群體之口。

2、文學文字要通過傳達人生體驗而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它通過語言而呈現體驗,但這種呈現的目的是表達某種相對完整的意義,或者說有足夠的資訊能讓讀者體驗到一種相對完整的意義。如果其意義不完整,則不能稱做文學文字。

3、文學文字有待於讀者閱讀和接受。如果它僅僅停留於作者頭腦裡,而無法由任何一位讀者讀到並感受到,則只是一種不確定心理過程,不足以成為文學文字。總之,文學文字是有待讀者閱讀的包含完整意義的實際語言系統。

文學文字賞析抓這幾個方面:

一、對作品意境的領悟;

二、對作品形象的把握;

三、對作品主題的挖掘;

四、對於作品內容和形式及其關係的認識;

五、對於生活真實和藝術真產的區別;

六、對於作品風格和流派的辨識。

等等…… 說多了,還容易混淆,就按上面幾個點來寫,應該能給你帶來幫助的!

合作愉快哦!作業一次過關!加油!!!!

7樓:九龍嫂

一般就是從幾個角度來說:語言特色,結構技巧,藝術特色,思想內容這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文學!

8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歷史悠久,很多名人都會寫文章,他的那些好的文章流傳下來,那就是文學魯迅先生的文筆非常好,所以說大家非常崇拜他,而且中國的詩經啊,什麼都是有古老的遺傳下來的,很多年了,有些人特別喜歡,所以說人才能使人萱草文采,使人加像文人一般

9樓:我的25天半

有由於“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一般用於篇章的開頭。例如《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是不是啊?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先秦至兩漢文學

首先介紹文學史的學科性質及中國文學史的基本特點、學習目標.概述先秦至兩漢文學發展的大勢.然後依次講述下述內容:

神話與上古歌謠、《詩經》、春秋戰國諸子散文,史傳散文、楚辭、兩漢辭賦、兩漢散文、漢樂府詩與漢末文人詩.在本段教學中,著重闡述中國文學淵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點.在教學方法上以揭示文學藝術性為主、同時也根據先秦、兩漢文學的特點,較多地採用古漢語的教學方法.

(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學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文學精神的自覺時代,也是我國古代文學開始確立以文人文學為主體的時代.本時期的文學發展,階段性明確,常分為建安文學、正始文學、西晉文學、東晉文學、劉宋文學及齊樑陳文學、北朝文學、隋代文學等專題.在教學上,本段文學的講授要點為:

①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學審美價值的自覺以及文學藝術形式不斷髮展的趨勢.③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特性及其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

唐代為我國古典文學的全面成熟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詩歌藝術達到空前的發展,創造了絕妙的、出神入化的藝術風格.就整個唐代文學的發展來看,又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本段文學的教學,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對李作家作品,詩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維、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別對其生平、思想、藝術各方面作系統的介紹.

唐詩與唐文的藝術分析為本段教學的重點.

(三)宋元文學

宋代文學的發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詩繼唐詩之後,另開一代詩風,詞體到宋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宋代文學對文學史最重要的貢獻.另外文言**、話本**、戲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發展.從時間來看,本段又分北宋文學與南宋文學兩大部分.

本段的教學要點:宋詩風格形成的過程、宋詩與唐詩的關係、宋詩藝術之評價.詞與**之關係及其演變,詞之美學風格.

宋代的市民文化與民間詞、劇曲.

元代為我國戲曲文學的成熟期,雜劇與散曲都有較高的成就,同時正統的詩、詞、散文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段的教學重點:南北戲曲之發生及淵源、元雜劇興起的社會背景、雜劇藝術、散曲藝術.

(四)明清近代文學

明代在詩文、戲曲、**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傳統詩文方面,本期文學發展的特點一為復古思想突出、二為流派現象突出.教學內容中將對明代詩文的各流派作系統的介紹.

**方面,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作者、成書、思想、藝術作全面的介紹.戲曲方面有吳江派、臨川派等,對湯顯祖及其戲曲藝術成就作全面的介紹.

清代是我國古典文學很輝煌的終結期.清詩、清詞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復興唐宋詩詞之氣象.戲曲、**也堪為元、明戲曲之殿軍.

本段教學主要內容有:清初詩文、清初戲曲與《長生殿》、《桃花扇》、《聊齋志異》及清代文言**、《儒林外史》與中國古代的科舉、文官制度.《紅樓夢》的**藝術.

近代文學為中國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轉化的轉型期,其主要的性質仍屬於古典文學的範疇.一般以龔自珍為近代文學的開端.

11樓:自己努力吧射手

應該是有關聯的!詩經

12樓:一色長天

“興”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朱熹解釋“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也就是: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是託“草木鳥獸以見意”的手法。

“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興”是以情寓於意象。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分別。

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是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實在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絡,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我們誦讀時仍然感到情趣、意境、畫面、氛圍的協調與和諧,似乎有一種隱隱的、意象縹緲著的“無我之境”。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有些“興”句與之後所詠之詞象徵意義的關聯很明顯,是“有我之境”。但由於“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

“ 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興句與之後所詠之詞在意義關聯上有的緊密、有的遙遠,有的縹緲。或在意在象,或在情在境,或在思在理,或在音在節,或在時在空,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