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是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落職,閒居信州上饒時所作。辛棄疾自1162渡淮水來到南宋,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報復就一直無法施展,南宋統治者一心求得自保,無心應戰,對於辛棄疾的一腔熱血熟視無睹,只是任命他作閒職**和地方官吏。
遠遠地任職於湖南湖北江西一帶,遠離抗戰前線,這使得辛棄疾心中十分鬱悶,而這一次落職長達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鬱,就在這種抑鬱難抒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詞。
全詞上下兩片將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強烈對比,「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時的辛棄疾血氣方剛,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雖然他生長在中原淪陷區,但他的思想卻絲毫未受到影響。
青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揮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業。那時的他,只是「愛上層樓」,登高望遠,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
即使要他說愁,也是強說。一個「強」字,便寫出了辛棄疾當時的少年輕狂,在他心中,沒有什麼事是可以用愁來解釋的,沒有什麼事是解決不了的,只有在吟詩作賦時,才學著古人悲天憫人勉強說愁。
而今卻不同了,血氣方剛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實的殘酷和無情太多的改變了他的思想,越是深刻的瞭解現實,就越是清醒的明白收復失地的遙遠。「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樓,卻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熱情與天真。
如今已經明白什麼是愁,而且心中也已經有了太多的愁,卻已經欲說還咽。一方面,當時的統治者一心求和,對於主戰派的壓迫很深,辛棄疾作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處境很是艱難,處處受到排擠和陷害,致使他有愁卻不敢說;
一方面,此時的他孤獨一人,沒有知己,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即使有愁,又該向誰訴說,即使說了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不說,不如遺忘;另一方面,真正的愁又豈是言語可以表達的,那些說出來的愁都是可以排遣的,既然可以排遣,也就算不上什麼大愁了,辛棄疾的愁不同。
他的愁是是關乎國家存亡、百姓生計的大愁,他無法排遣,只能獨自承受。雖然現在居高臨下,正是抒情的大好時機,卻無語可發,只能道「天涼好個秋」,用一句閒淡的話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悲憤,化深為淺,化濃為淡,寓沉鬱之情於閒淡之中,更加的耐人尋味,更加能讓人理解他的愁苦。
《醜奴兒》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原文如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原文如下: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2樓:匿名使用者
醜奴兒①
書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③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④
欲說還休,
卻道新涼好個秋。
【註釋】
①又名《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多少事,欲說還休。」
【品評】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說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
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
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
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3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4樓:布吉島該叫啥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鑑賞: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
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
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
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絡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
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
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
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代 辛棄疾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擴充套件資料: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創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被**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公元2023年至2023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者簡介: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落職,退隱山居。
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求辛棄疾《醜奴兒》解析。
5樓:匿名使用者
醜奴兒①
書博山道bai中du壁②
【宋】辛棄疾
少年zhi不識愁滋味dao,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專
為賦新詞強說愁
屬。③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④
欲說還休,
卻道新涼好個秋。
【註釋】
①又名《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多少事,欲說還休。」
【品評】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說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
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
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
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辛棄疾的《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這首詞看似單純,內容卻耐人尋味,寫愁說恨構思巧妙,獨闢蹊徑,技藝高超。吟完全詞,自可感到,詞的上闋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寫憂國家憂民族的深愁,起筆卻就是不提愁,說 不識愁 辛棄疾真的 不識愁 嗎?這不可能。在辛棄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淪於金人統治,他的家鄉也被佔領。他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國難...
求柳永的《蝶戀花》 辛棄疾的《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選擇題練習及答案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你這個問題缺乏針對性,太難找了,我估計很少有人會回答你的問題,你應該說要哪個地方的哪套題的 辛棄疾 蝶戀花 一剪梅 的解析?1...
在醜奴兒這首詩中辛棄疾為什麼想說愁卻說不出來
這是辛棄疾被 去職 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 愁 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