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詠史·鬱郁澗底鬆》,西晉詩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而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卻能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
詠史·鬱郁澗底鬆
魏晉:左思
鬱郁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鑑賞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不管有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鬱郁澗底鬆」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以「澗底鬆」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僅有一寸粗的山上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景象,實際上詩人藉此隱喻人間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形象鮮明,表現含蓄。中國古典詩歌常以鬆喻人,在此詩之前,如劉楨的《贈從弟》;在此詩之後,如吳均的《贈王桂陽》,皆以鬆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鬆」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詩歌由隱至顯,比較明朗。
這裡,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從歷史上看,門閥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有所發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對門閥統治起了鞏固作用。西晉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繼續實行,門閥統治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其弊病也日益明顯。
段灼說:「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塗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當時朝廷用人,只據中**第,結果,上品皆顯貴之子弟,寒門貧士仕途堵塞。
劉毅的有名的《八損疏》則嚴厲地譴責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
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託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暨時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
」(《晉書·劉毅傳》)這些言論都反映了當時用人方面的腐敗現象。左思此詩從自身的遭遇出發,對時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金,指金日磾家族。
據《漢書·金日磾傳》載,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內侍。張,指張湯家族。據《漢書·張湯傳》載,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張家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馮公,即馮唐。
他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這裡以對比的方法,表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並且,緊扣《詠史》這一詩題。
何焯早就點破,左思《詠史》,實際上是詠懷。詩人只是借歷史以抒發自己的懷抱,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抨擊而已。
這首詩**只是「金張藉舊業」四句用對比手法,通首皆用對比,所以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加上內容由隱至顯,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
2樓:煙燻妝
詩一開頭就用比興的手法,以澗底鬆來比喻懷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來比喻憑藉門閥世代卿相的士族,深刻地揭露了西晉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畸形現象。對扼殺人材的門閥制度發出了憤慨的**。
詩歌的一開頭,即展示了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蒼松以百尺之材,處於「澗底」;而徑寸小苗。卻高踞于山上,蔭影還要檔住「澗底鬆」。
詩人以這個反常的白然現象作比興,將人世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這一畸形的現象非常鮮明地突出出來。一邊是處於澗底的蒼松,一邊是踞于山上的寸苗;一邊是「躡高位」的世胄,一邊是「沉下僚」的英俊;一邊是顯赫一時的金、張舊家,一邊是年老官卑的馮唐——這一組組鮮明的對比,無可辯駁地證明著門閥制度的荒悖。因此,詩人痛切地感到:
人的命運並不取決於他的才華,而是由他所處的「地勢」高下來決定。
全詩激盪著一股鬱勃不平之氣。 尤其是結尾:「馮公豈不偉?
白首不見招!」採用反問句式,顯得沉痛有力。左思所創造的「澗底鬆」這一藝術形象,扣動了後世不少文人的心絃,他們曾反覆運用它來抒寫懷才不迫的鬱憤。
左思《詠史》第二篇賞析
《詠史》左思賞析
3樓:金果
賞析:詠史·鬱郁澗底鬆「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鬆」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至此,詩歌由隱至顯,比較明朗。
這裡,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從歷史上看,門閥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有所發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對門閥統治起了鞏固作用。西晉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繼續實行,門閥統治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其弊病也日益明顯。
詠史·鬱郁澗底鬆「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金,指金日磾家族。
據《漢書·金日磾傳》載,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內侍。張,指張湯家族。
據《漢書·張湯傳》載,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張家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馮公,即馮唐。他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
這裡以對比的方法,表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並且,緊扣《詠史》這一詩題。
擴充套件資料:
《詠史·鬱郁澗底鬆》,西晉詩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不管有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
「鬱郁澗底鬆」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以「澗底鬆」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僅有一寸粗的山上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景象,實際上詩人藉此隱喻人間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
形象鮮明,表現含蓄。中國古典詩歌常以鬆喻人,在此詩之前,如劉楨的《贈從弟》;在此詩之後,如吳均的《贈王桂陽》,皆以鬆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作者介紹:
左思,字太沖,是齊國臨淄人。他的祖先齊國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為家族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學習儒學。
父親左雍,小吏出身,憑藉自己的才能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時候學習鍾、胡書及鼓琴,都沒有學成。
父親左雍對朋友說:「思兒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時候。」左思於是受到刺激,勤奮學習,同時擅長道家的陰陽術。
左思相貌難看,不善言辭,但是寫的文章卻辭藻壯麗。他也不喜歡與人來往,有空就呆在家裡。左思寫《齊都賦》,寫了一年才寫成。
再想寫三都賦,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宮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於是就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討教四川的情況。於是構思十年,家門口,庭院裡,廁所裡,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一句,馬上就記錄下來。左思自己認為見識不廣,就要求擔任祕書郎一職。
等到《三都賦》寫成,當時的人並未重視它。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張衡遜色,左思擔心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會導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沒,安定的皇甫謐在洛陽有很高的聲譽,左思前往拜訪,把《三都賦》呈給皇甫看。皇甫謐稱讚賦寫得好,為他的賦寫了序。
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註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註釋,併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
至於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瞭解作品實質。」
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後,《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記載。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餘,歷時越久,越有新意。
」於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
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大漲。起初,陸機到了洛陽,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寫三都賦,就拍著手直笑,在給弟弟陸雲的信中說:「這裡有一個粗鄙之人,想寫《三都賦》,等他寫成之後,我將用它來封蓋酒甕呢。
」等待左思的賦寫出,陸機從心底歎服。
認為自己無法超過左思,就擱筆不寫了。祕書省長官賈謐請他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殺後,左思退居宜春裡,一門兒心思撲在典籍上。等到張方肆意暴虐,禍害京都洛陽,左思將全家人搬到冀州。
幾年後,因病而死。
4樓:匿名使用者
《詠史·鬱郁澗底鬆》,西晉詩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而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卻能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
詠史·鬱郁澗底鬆
魏晉:左思
鬱郁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鑑賞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不管有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鬱郁澗底鬆」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以「澗底鬆」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僅有一寸粗的山上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景象,實際上詩人藉此隱喻人間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形象鮮明,表現含蓄。中國古典詩歌常以鬆喻人,在此詩之前,如劉楨的《贈從弟》;在此詩之後,如吳均的《贈王桂陽》,皆以鬆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佔據**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鬆」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詩歌由隱至顯,比較明朗。
這裡,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從歷史上看,門閥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有所發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對門閥統治起了鞏固作用。西晉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繼續實行,門閥統治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其弊病也日益明顯。
段灼說:「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塗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當時朝廷用人,只據中**第,結果,上品皆顯貴之子弟,寒門貧士仕途堵塞。
劉毅的有名的《八損疏》則嚴厲地譴責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
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託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暨時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
」(《晉書·劉毅傳》)這些言論都反映了當時用人方面的腐敗現象。左思此詩從自身的遭遇出發,對時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金,指金日磾家族。
據《漢書·金日磾傳》載,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內侍。張,指張湯家族。據《漢書·張湯傳》載,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張家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馮公,即馮唐。
他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這裡以對比的方法,表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並且,緊扣《詠史》這一詩題。
何焯早就點破,左思《詠史》,實際上是詠懷。詩人只是借歷史以抒發自己的懷抱,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抨擊而已。
這首詩**只是「金張藉舊業」四句用對比手法,通首皆用對比,所以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加上內容由隱至顯,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
描寫詠史懷古的詩句有哪些,關於詠史懷古的古詩詞有哪些?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登襄陽城 唐代 杜審言 釋義 習池的風景已與當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種清幽之美,歸路所見,滿目塵埃。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詠三良 唐代 柳宗元 釋義 人死陪葬不是禮義之舉,況且還是用他的忠信良臣!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樑甫吟 兩漢 佚名 釋義 不料一朝...
左思的故事,左思補拙和江朗才盡的故事
左思小時候非常頑皮的故事叫做 洛陽紙貴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 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左思不甘...
李商隱的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全詩的翻譯
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第一句是說,回顧以往的朝代,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腐敗會使國家滅亡。第二句是兩個典故,琥珀枕是南朝一個皇帝 忘記名字了 他在四處征戰的時候得到一個非常名貴的琥珀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