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漢族的衣著》左右,作文《漢族的衣著》200一300字左右

2021-05-28 21:24:06 字數 1488 閱讀 6846

1樓:丨千里快哉風丨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2樓:du小小

在中國廣西西北部,有一條風景如畫的綠色長廊,傳說那裡是鳳凰的故鄉,在這裡居住著古代駱越民族後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現有人口近16萬。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漢族文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善種水稻,採煤是仫佬族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莊,在同一村莊裡,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開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個重要居住特點。 仫佬族民居,多為磚瓦頂的矮樓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

地爐建在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裡,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內用磚砌好爐子,爐子旁邊安放一隻大水壇,除了爐門和壇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這樣,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也總有熱水,不僅隨時可以架鍋做飯,也使堂屋顯得舒適溫暖。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圍著地爐吃「火鍋」,其樂融融。

因為仫佬山鄉盛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為大米、玉米和薯類,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飯。有民族風味食品有:

白饃、水圓、粽子、牛舌粑,紅、黃、黑三色糯米飯和鴨肉蘸醬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餚。仫佬族人不喜歡吃煮得糜爛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農村,人們常吃營養豐富的豆腐餚。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著青色服飾,其服飾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褲腳上用小條的刺繡點綴。清朝時仫佬族婦女還普遍穿筒裙,而現在多穿大襟衣和長褲,男子服飾則一律是對襟短衣。仫佬族穿著中最有特點的是婦女穿的尖頭鞋,鞋面繡有花紋,精工細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歡戴一種形狀像碗的帽子,當地人稱之為「碗帽」。

如今仫佬族服飾已與漢族類同,只有特殊場合才穿民族服裝。 仫佬族的節日文化豐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節(又稱花婆節)、四月八的牛神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叫走坡節),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傳說古時候,仫佬山鄉經常遭受神獅的侵害,後來一位白馬姑娘為仫佬人射殺了神獅,並從獅口奪回谷種送還仫佬人,還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給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習武滅獸。

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紀念白馬姑娘的功績,每逢閏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為單位,輪流出資主持聚會,相沿成習,於是形成依飯節。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門,擺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

它表達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八月十五的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在走坡節上,他們盛裝結伴,在集市上尋找對歌夥伴,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然後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我是漢族,問漢族的起源,漢族的由來?

漢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民族,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發展形成的。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裡,國家還沒有出現,人們都是按部落來劃分的。那時,在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一個叫黃帝的領袖,統一成了一個大部落。這個部落開始紮根在黃河流域,並以農業為基礎,逐步發展畜...

漢族的來歷,漢族名稱的由來?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 原指天河 宇宙銀河,詩經 雲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 華夏 或 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 軍事 哲學 文學 史學 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漢族自古對各種...

描寫蒙古族與漢族告別時的情景,作文

美麗的草原 蒙古族的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彷彿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走在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