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到底有沒有「韋室」這個民族

2021-04-26 13:46:07 字數 6560 閱讀 8478

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韋室」族

查了一下中國民族史

只有「室韋」族

********************==

中國民族史

中國民族史目錄

第四編 中華民族的興盛和祖國統一的加強

第六章 渤海、室韋與庫莫奚

一、室韋室韋族見於漢文文獻,始於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後(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凡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徒,採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中世紀後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後發展形成⑥鄭麟趾:《高麗史》卷二,第34頁;卷五,第72—78頁;卷七,第100頁;卷一四,第208頁。

⑦《遼史》卷三八,第474—475頁;卷三,第29—30頁。

⑧《文獻通考》卷三二六,第2568頁;《宋史》卷四九一,第14130頁;《遼史》卷一一,第121頁。

⑨《遼史》卷三八,第474—475頁;卷三,第29—30頁。

①洋見楊保隆:《遼代渤海入的逃亡與遷徙》,《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第96—103頁。

的。 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後,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過程。

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後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原系蒙古語音譯,森林之意。用作族稱,意為「林中人」,方壯猷等說室韋為「鮮卑」

的同名異譯或別稱②。

室韋族的淵源,史書說其為「契丹之類」,或「丁零之苗裔」③。結合史載其地理位置社會生產和風俗習慣等考察,其主體部分出自鮮卑,是東胡的後裔。《魏書》說其語言與庫莫奚、契丹和豆莫婁同,《隋書》記其偏處西北方的大室韋「語言不通」,《新唐書》又謂「其語言,靺鞨也」,這些不同記載,又反映了室韋不是單一的民族共同體,而是一個多源的民族綜合體,即它還包含有出自操..

貊、突厥和通古斯語言的一些部落或氏族,也有東胡族系烏桓族的遺民。若以地區作大體劃分,中部的屬東胡族系,西部的屬突厥系統,東部的屬肅慎、..貊族系。

正是由於這種情況,造成今天學術界對其族源眾說紛壇,有起源於鮮卑、或烏桓、或肅慎、或丁零、或自成一族系等不同說法,④還有說其是春秋戰國前原居中原「豕韋」的北遷居民⑤。

南北朝時期,室韋大體上分佈在今嫩江以西的大興安嶺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中原人對它瞭解的加深,可知隋唐時期其區域約東起嫩江東岸附近及今結雅河上中游地區,西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在今洮兒河流域與契丹為鄰,北達外興安嶺南麓。

室韋族最初的部落情況,最先為其作傳的《魏書》未作交代。7世紀前後,下分五大部。唐代「分部凡二十餘」,有戶至少3萬,人口在15萬以上。

①五大部為:南室韋,有25個氏族,在今齊齊哈爾市至呼倫湖一帶;北室韋,凡9個氏族,分佈大興安嶺東側的諾敏河流域東達小興安嶺西段;缽室韋,居大興安嶺北麓盤古河流域;深未但室韋,大體在今根河流域;大室韋,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②唐代室韋的部落名稱和數目,兩唐書《室韋傳》所列不盡相同,經勘比後得20部。

③部名和所在地為:烏素固部,在今克魯倫河下游地區;那禮部,居於諾敏河下游南;嶺西部,在小興安嶺西側鈉謨爾河附近;移塞沒部,居烏爾遜河至海拉爾河之間;塞易支部,在哈拉哈河至綽爾河上游一帶;和解部,散居雅魯河、阿倫河地區;烏羅護部,約在今訥河縣至齊齊哈爾市一線的嫩江東西附近;山北部,居綽汗山北、大如者室韋,分佈於甘河上中游地區;小如者室韋,在諾敏大山附近;婆萵室韋,居盤古河流域;黃頭室韋,約以今烏蘭浩特市為中心,散佈在北至綽爾河的洮兒河上中游地區;訥北(訥北支、訥比支)部,在今嫩江縣治北的嫩江東岸附近;

駱丹(落坦、駱駝、落俎)部,分佈於黑龍江上游北岸,東至結雅河上中游,但未達海蘭泡東南地區;蒙兀(蒙瓦)部,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以東、黑龍江②王承禮:《渤海簡史》,第177頁。

③據《新唐書·渤海傳》載其有「戶十餘萬」估算。

④洪皓:《松漠紀聞》捲上,第4頁。

⑤方壯猷:《室韋考》,《輔仁學報》第2卷,第2期;葉幼泉,王慎榮:《關於勘正室韋、蒙兀室韋、蒙古的幾點看法》,《北方文物》,2023年第1期。

①《隋書·室韋傳》;《新唐書·室韋傳》。

②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第79頁。

③參見於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第195—196頁。

以南的額木爾河和激流河一帶;大室韋,散居在靠近額爾古納河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東室韋,在諾敏河北;西室韋,居於呼倫湖至根河一段的額爾古納河附近;烏丸部,在甘河下游地區;達姤室韋,約分佈在大安縣北至扎賚特旗的嫩江西岸附近④。

唐代室韋諸部名稱大多與五大部不一,這是由於他們是由五大部分化而來,其中的烏素固、和解、墓易支、烏羅護、那禮、黃頭、達姤等部,原屬南室韋;嶺西、大如者、小如者、山北、訥北、駱丹、蒙兀和東室韋,屬北室韋;婆萵由缽室韋轉稱而來;西室韋似為深末怛室韋⑤;大室韋即原大室韋。

室韋人的社會生產,直至9世紀末西遷南徙時,一直是以遊牧、遊獵為生,輔以捕漁和農業。在這幾種生產中前後發展較明顯的是農業。約從7世紀起,他們的農業生產已進入犁耕階段。

不過由於其境內少鐵,靠從高麗人那裡交換獲得有限鐵器,故其犁杖還「不加金刃」,皆以木為之,加之尚不懂得使用畜力,皆「人挽以耕」,因此收穫有限。⑥主要的農作物品種一直是粟、麥、穄。儘管如此。

他們已知蒸麥發酵釀酒。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為主,少馬無羊。豬是其衣食之源,牛、馬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男女婚娶的聘禮,馬還是送往中原王朝的貢物。

狩獵業以捕打獐鹿供衣食之需,但使用工具極原始,還處在角弓、楛矢階段。由於其地多貂鼠,貂皮又是其向中原王朝獻納的主要方物,故已出現有些部落或氏族專以捕貂為業。已知用網捕魚,在冰封江河的冬天,他們鑿冰下網,「網取魚鱉」。

由於室韋區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不一,所以各部從事的生產並不完全一致。據載,在五大部時期,南室韋上述四項生產皆有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則主要從事狩獵、捕漁和畜牧業,而且有的或以捕貂為生,或「衣以魚皮」;大室韋以畜牧、狩獵為主⑦。

在婚姻、喪葬、居住等方面,室韋**行的風俗習慣,既反映了其社會發展處在較低階段,又體現了北方狩獵、遊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婚嫁時,當兩家「相許」後,男方輒將女盜走,然後送牛馬為聘札,男女同回女家,待有孕後,女隨夫到男方家。①還流行婦女在丈夫死後不再嫁。

喪葬方面,早期是實行父母死後,將其屍置於樹上的樹葬。後來演變為部落共搭一大棚,死者屍皆置於其上。②居住方式,南北有異:

南部部落夏天多遷到貸勃、欠對二山,搭室於樹上「巢居」,以避蚊蚋之害。其它季節為適應遊牧、遊獵經常流動的特點,在牛車上屈木為室,以蘧蒢(葦編席)覆上,人居其中。

北部的室韋人因其地嚴寒,冬天多入山住土穴,夏天有的部落居樺皮蓋的屋。

代步工具陸地除牛車、馬外,居於山地的在大雪覆蓋的冬天,「騎木而行」。

④據《新唐書·室韋傳》記其部「小或千戶,大數千戶」推算。

⑤五部所在,眾說不一,此據《隋書。室韋傳》所載及綜合各家所考而定。

⑥孫秀仁等著《室韋史研究》作22部,原因是他們將駱駝、落俎看作二部,缽室韋與婆萵也看作兩部,無烏丸部而有深末怛室韋(第21頁)。鄭英德、劉光勝在《室韋部落新探》(《**民族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中認為有23部,這是他們將鞠、霫列作室韋二部,將黃頭室韋分為大、小二部計算的原故。

⑦唐代室韋諸部分佈,諸家所定極不一致,此據兩唐書《室韋傳》兼取楊保隆《隋唐時期室韋區域東至考》,載《中國民族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

①葉幼泉、王慎榮說訥北、駱丹二部由深末怛一分為二而來(《北方文物》2023年第1期);孫進己認為西室韋屬五大部時的大室韋(《東北民族源流》,第103頁),今皆不取。

②《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6頁。

水上交通工具,或「束薪為筏」,或以獸皮為舟③。

各部落尚未結成統一的部落聯盟,氏族、部落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

各部落有號稱「乞引莫賀咄」的酋長④,主持部落內的一些公共活動;生產則由各氏族組織,所謂「每戈獵即相嘯聚,事畢去,不相臣制」⑤。酋長更替,實行在其死後由其子代立的世選制,嗣絕才由眾推「賢豪」繼位。社會內尚無賦稅,但私有制已確立,南北朝時已有「盜一徵三,殺人者責馬三百匹」

的習慣法;貧富分化也已出現,富者脖頸常戴五色雜珠。

544年(東魏武定二年)室韋派使臣張焉豆伐等向東魏獻方物,開始了與中原王朝的聯絡。自此近10年間,幾乎每年都遣使向東魏後向北齊貢獻。

由於北齊營州刺史陸士茂「詐殺失韋八百餘人」,朝貢關係一度中斷,雙方兵戎相見。王峻為刺史後,改用招撫政策,使緊張的關係緩和下來,於是室韋又先後於563年(北齊河清二年)、567年(北齊天統三年)向北齊朝獻。

⑥時突厥強盛,室韋旋依附突厥,突厥派3名吐屯官總領其事。隋朝建立後,突厥臣服,室韋接著亦遣使與隋建立聯絡,於593年(隋開皇十三年)、610年(隋大業六年)兩次來中原貢方物。⑦這一時期,室韋與高麗有了頻繁的經濟交往,常以土特產品從高麗換取鐵器,一直維持到唐前期。

唐興以後,原臣屬突厥的東北各民族不堪突厥斂取無度,紛紛歸唐,室韋亦於唐武德年間(618—626)遣使向唐貢獻。⑧629年(唐貞觀三年),唐在營州境內設師州,管理室韋、契丹事務①。次年,唐大破突厥,營州都督薛萬淑又對其施行安撫政策,室韋與唐關係進一步密切。

唐武后時,後突厥興起,契丹酋李盡忠殺營州都督反唐,唐廷對東北地區失去控制,室韋又受突厥制馭,與唐來往中斷。唐破契丹後,契丹依附突厥,室韋在707年朝唐時,請求助唐討突厥。

為此,唐置乎盧節度,鎮撫室韋、契丹。唐玄宗末,安祿山反范陽,室韋被裹脅②與唐廷關係再度中斷,至大曆(766—779)中始得恢復。788年(唐貞元四年)室韋又與奚同攻振武(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次年派人向唐謝罪。

鑑於室韋歸附不常,為了加強對室韋的管理,不久唐在其地設立室韋都督府,委任室韋首領為大都督、都督,③室韋地區被正式納入唐的版圖。唐末,中原大亂,崛起的契丹乘機多次出兵征伐室韋,唐無暇東顧,致使室韋進入解體過程。經不完全統計,室韋自武德年間至鹹通三年(862),朝唐凡46次。

在這數十次的朝貢過程中,一方面,室韋人將馬、豹、豐貂等方物輸入中原;另方面,唐對室韋來朝的使者在加授將軍、郎將等官的同時,③《隋書》卷八四,第1882—1883頁。

④兩唐書《室韋傳》載,男需在女家役力三年,期滿後,女家分給其財產,夫婦乘車載物共歸男家。

⑤《魏書》卷一○○,第2221頁;《通典》卷二○○,第1083頁。

⑥本段未注者,據《隋書》、《新唐書》的《室韋傳》。

⑦史書對其部落和氏族酋長的稱號記載不一,《北史》、《隋書》、《通典》的《室韋傳》說南室韋25部每部酋長曰「餘莫弗瞞咄」;北室韋部落長叫「乞引莫賀咄」,9部各有3名「莫何弗」協助部落長。兩唐書《室韋傳》則記室韋社會內共有17名「莫賀弗」各攝管其部。

⑧《新唐書》卷二一九,第6176頁。

①《北齊書》卷二五,第364頁;卷七,第91頁;卷八,第100頁。

②此據《隋書》卷二,第37頁;《隋書》卷三,第75頁;該書《室韋傳》作「北室韋時遣使貢獻,餘無至者」。

③此據《舊唐書·室韋傳》,《新唐書·室韋傳》作貞觀五年始來貢豐貂。

又回送帛、錦彩、銀器等物,這就不僅加強了政治上的密切關係,而且也起到了相互經濟交流的作用。

室韋族的解體,始於9世紀末。這是由於在其西邊的宗主國突厥被回紇攻破後,9世紀中葉回紇又為黠戛斯所破,或西遷,或南逃,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區,這給室韋創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條件;在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機,在9世紀末連連北進,致使室韋諸部或西遷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出現重新組合。

此後有的以新的稱號活動,有的在一個時期內雖保留了原族稱,但在後來不斷變化的形勢下也改號易名。已知的有:西遷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韋。

蒙兀室韋約在10世紀初由額爾古納河以東向西遷移,最後到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發源地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在遼朝時以萌古或被稱襪劫子為號,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到金末發展為擁有16個部落的蒙古族。大、小如者室韋,約在9世紀初已由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後期稱「俞折」(系「如者」轉音),遼又轉稱羽厥(亦作烏古),這時一些在大興安嶺以西的移塞沒等部落也改稱烏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爾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金末加入了蒙古族。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韋、烏素古、和解等部。

大室韋是在唐中期以後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闊連海子(今呼倫湖)、捕魚兒泊(今貝爾湖)一帶的,遼代稱敵烈,金稱塔塔爾部,蒙古興起後為蒙古兼併。烏素固部和西室韋等部,在8世紀中葉以後因軍事行動已轉移到陰山之陽的振武附近,軍事上受挫後似未返回原故地,在遼金時代與黑車子室韋同被稱為陰山室韋。黑車子室韋稱號見於唐後期,他是和解、那禮等部在南徙過程中採用的新稱號,新居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帶,④被遼征服後不久。

其名漸不復見,乃以陰山室韋之名見於史書,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員⑤,13世紀初歸入蒙古族。

經過上述變動後,遼代尚以室韋作稱號的主要有室韋部和突呂不室韋部。室韋部是遼代對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龍江北一些室韋部落的總稱,金初歸附女真後遂不見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⑥。突呂不室韋**於黃頭室韋,黃頭室韋是唐代室韋諸部中的大部,唐未分為大、小二部,遼初被阿保機征服後,置突呂不室韋部、涅刺拏古部,成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契丹20部成員,居住在今齊齊哈爾市至泰來縣一帶;遼聖宗耶律隆緒契丹34部中涅刺攣古部改稱涅刺越兀部,並被遷戍黑山(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北,不見突呂不室韋部之名①,疑黃頭女真是該部改名。

二、庫莫奚庫莫奚族稱始見於388年(北魏登國三年)②,然這一稱號的出現,應在4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後不久。③自此以後,史書有了不間斷的記載,到13世紀才不見其名,前後存在近千年。

④《舊唐書》卷三九,第1523頁。

⑤《資治通鑑》卷二一七,第6934頁(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甲子)。

⑥室韋都督府設立時間,史未載明,《舊唐書·室韋傳》始見室韋都督、大都督朝唐,分別在792年(貞元八牢),835年(大和九年),故將室韋都督府設立置此。

①張博泉等:《東北歷代疆域史》第135頁認為,黑車子室韋在長城以北的獨石口至張家口一帶。

②參見孫秀仁等:《室韋史研究》,第124—127頁。

③今有人認為今鄂溫克、鄂倫春族與其有淵源關係(《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第466頁;《鄂倫春族簡史》,第7—8頁)。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到底有多厲害,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很厲害的冷兵器

環首刀發展而來的橫刀,可以說是步兵以及騎兵短兵器裡的極品了。取代了劍的環首刀,在對抗草原人的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環首刀好搭檔鉤鑲,是一種漢代常見的鉤 盾結合的複合兵器。鑲用以推擋和擊刺,主要起盾的作用 鉤用以鉤束對方兵刃,以利於自己的兵刃殺出。被譽為最貴的騎兵 的槊。造一杆好槊,要耗時三年,並且...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曹丕建立的魏朝

有。魏國 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 後魏 故曹魏也稱為 前魏 或者 先魏 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太子沒有繼位失勢後在民間生活的

神馬是民間生活呀?失勢的太子有的是,失勢了或亡國了就不是太子了,失勢的或被殺的或被關的或廢為庶人的,但他們的生活也很難說是真正的民間生活,例如,清朝一般不設太子,清朝唯一明立的 清朝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 歷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就只有康熙的次子,也就是嫡皇子胤礽,康熙十四年 1675年 十二月十三日...